1. 銘刻在文物上的諸多線索,串起的是台灣社會在時代變遷中的人群經驗、集體記憶與生命故事。物的時間性並不止於過去,也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在記憶承繼的延長線上,也連結我們的未來。
2. 坐月子其間,娘家為她雇用看護婦,作為對女兒的疼惜。這種「頭胎二胎吃外家」,是台南由來已久的習俗。
3. 墓碑台灣最常見的形式是是以三片石板拼成,中為碑心,兩側為肩石,稱為三合碑。左題立碑年代、卒年,右題墓主後代及立碑人。
4. 直到一九六零至七零年代,「寄藥包」的行銷方式仍相當流行。當時一個寄藥包內約有二十種藥,一般家庭至少有三到五個寄藥包。
心得
台史館這系列書籍內容雖然破碎,但是看著過去不親近的文物有專文及背景故事介紹,有精彩的圖片,仍是相當好看的。各個文物有各自的時間脈絡,台史館盡量將它們串在一起,讓人稍微可以一窺時間長流下台灣的變動。本書中的寄藥包令人有滿滿的懷念感,雖然我自己不曾經歷過那樣的歲月,但這些都是不久之前的社會百態之一而已,發生在我們的父、祖父輩。藥包的內容物是商人在日本購買常用成藥,然後將各種藥放入這個寄藥包,騎腳踏車派送給各住戶。我想在醫療資源相當缺乏的日治時期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台灣有名的明通也是以寄藥包的方式開始業務。到診所比較普及,以及最重要的健康保險開辦後,這種醫療方式就沒落了。這不是很好的醫療方式,等於讓民眾自己當醫生拿藥吃,只是我們的前人曾經走過這樣的歲月,當它消失時總是有一點遺憾。
另外空襲鈴、戒嚴時期通行臂章等也都是不曾看過的文物,各代表台灣有過那樣特別的時期。二戰時台灣屬於日本,是遭受盟軍轟炸的,所以看到空襲鈴是日本製,轟炸機是美軍不要吃驚。戒嚴時期強行改變人們的生活規則,造成諸多不便,只為了穩固國民政權。現在我已經可以理解政府的用意,當時的政權肯定是充滿恐懼的,草木皆兵。如果是在陸上還能申請核發通行證,看書才知道烏魚漁汛季節,漁民就是要半夜出海,怎管得著戒嚴?還有一段跟警察躲迷藏的歲月,不在那個職業我們就不會知道的。
閱讀本系列能了解一些早期分散常識,識於器物,也蠻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