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哲學與人生下 傅佩榮


1. 古希臘以萬物為本,稱為「物本」;中世紀以基督教神為一切基礎,稱為「神本」;文藝復興後,回溯古希臘的人文精神,稱為「人本」。不同階段,人的生命價值界定各有不同標準。

2. 代表永恆哲學的是《尚書》中的《洪範》,代表變化哲學的是《周易》。

3. 「變」代表主動力,「化」代表受動力,任何變化均有主動力與受動力。易經陽爻代表主動力,陰爻代表受動力。

4. 元:代表創始,說明宇宙萬物均由乾卦創造生成。亨:代表通達,萬物之間彼此相通。利:代表適宜,萬物各有適宜其生存的條件。貞:代表正固,即堅持走在正路上。

5.《易經》兩部分:象數與義理。象數根據卦象和數位預測未來。義理則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害人生應行之道。《易傳》屬義理的發揮,可概括為:居安思危和樂天知命。

6. 占卦時,所得之卦代表帶的格局,稱為「時」;所得之爻代表個人所處的位置,稱為「位」。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看時機是否合適,我們所處的位置與他人的關係如何,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7. 朱熹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使許多讀書人以為人性本善就是孔孟的思想。事實上,那只是朱熹的思想。

8. 孟子說人心有四種開端,如果按照「四端」所要求的去做,行為結果是「仁義禮智」四種善。因此,善是後天行為,並非與生俱來,這樣的解釋符合孟子的原意。

9. 可用四句話總結儒家思想:A.對自己要約;B.對別人要恕;C.對物質要儉;D.對神明要敬。

10. 《老子》中的「聖人」是統治百姓的人,指「悟道的統治者」。

11. 如果對國學感興趣,我最多只會推薦七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學習易經。別的詩詞歌賦等,隨個人興趣。

12. 道家思想可以用「安、化、樂、遊」四個字概括。A.與自己要安。B.與別人要化,外化而內不化。C.與自然要樂。D.與大道要遊。

13. 道家對生死問題的看法十分豁達,既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達觀,即能夠對事實做完整而透徹的了解。

14. 「後現代」的特色是:對所有過去接受的標準都要質疑,並重新討論,問為什麼如此,為什麼跟我的想法不同。

15. 人本來以為自己的生命是完整的。當你看一幅畫,聽一首歌時,忽然會有悵然若失之感,好像遺忘了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欣賞完畢之後才覺得生命又恢復了圓滿。

16. 尼采:「只有做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與世界才有其充足理由。」

17. 超越力量表現為表現為超越者或超越界兩種型態,區別在於是否具有「位格」。由此形成如基督宗教為代表的「有神論」宗教,和印度教、佛教為代表的「非神論」宗教。

18. 生命是欲望不斷實現的過程,欲望尚未滿足則會苦惱,欲望實現後又產生新的欲望,因此,眾生皆苦是普遍現象。

19. 提出問題,說明你尚未信仰宗教;宗教對於世界的來源、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得救或者覺悟的方法,已經在教義中講得清清楚楚,你只要相信就不會再感到疑惑。

20. 真正重要的不是經典說了什麼,而是如何經由自身的實踐使真理得以呈現,使自己的生命超越,從而回到靈的層次。




心得
    下冊講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哲學指諸子百家,但解釋天地人關係的有系統的就儒道二家。從小的課程就接觸了許多論語、孟子經典,看來頗為熟悉。傅教授有系統的講解儒家對各方面的解釋,其中不少有與課本公訂的解釋不同,但我認為傅教授的解釋相當合理,希望他的儒學解釋能發揚光大。
    孔子儒家發展的背景在禮崩樂壞的諸侯國時,本家學說自然著重在恢復人與人、人與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它提倡一種價值,即各種階級的人關係應該要如何。孔子口中的君子,原意是指君之子,即高貴貴族之子,類似剎帝利的概念。這些人是當時社會的主角,孔子認為如果能讓這個剎帝利階級的人都有某種行為思想的話,那麼就能端正當時紛亂的社會及人心。後來君子才變成我們現在理解的德行高貴之人的涵意。
    不過這對我來說,不算是真正的哲學。我認為真正的哲學是要問是什麼、為什麼。除了終極大問題,如人為何存在、人是什麼、世界是什麼等等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比較俗世等級的問題也需要回答。如孔子提倡君子,那一位哲學家應該會問君子是什麼?為什麼要有君子?君子怎麼來的?跟君子相對的就是平民,一樣問這些問題。上面的君子可以替換成剎帝利或許我們會比較有感,不過仍要記得在孔子的原意君子是指君之子,統治者之子。不問為什麼的話,那就是教條,孔門缺乏的就是這類問為什麼。
    老子的道就富含哲理。這種超越界的東西是哲學探討的重點,不過以傅教授所言,他認為超越界是必須存在而存在,不然人將會陷入虛無主義,而不是認為它真的存在。這與老子很實在的認為道存在著,似乎不太一樣。老子中所述知美然後知惡,知好然後知壞,因為這些都是人類自己的觀念,而與萬物它又有何干?與道又有何干呢?既然老子的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表示道是不偏袒人,超越人性的。這樣的話,莊子中的一些言論,論及有用、無用又與老子的道有所出入了。有用、無用是人的觀點,與萬物的存在有何干連呢?萬物又不為人而存在,如果物為人存在,那老子的道到莊子腦中,就變成上帝了。
    隨著閱讀,也逐漸能了解作者所說的莊子的意思。莊子的確是一個詼諧的人,著書十餘萬字,多闡述與道同遊的道理。因為道家外化內不化,有些立書的言語還是要讓對象世人能聽懂。有的東西有用遭殺戮,有的是無用卻也遭殺戮,告訴讀者命運不因這對象有用與否而就有固定怎樣的發展,讓人不要太執著於世俗的價值標準上,有用是好無用是壞。懂了不執著後,去領悟其實說到底,「道」化生萬物,對大道而言本無有用無用之分別,只有各個物的德。有用或無用不過是人類自己的好惡而已,與物何干,與道何干?
    後面談到美感與藝術,也用不少條理分析美感是什麼、不是什麼。如何才能算藝術。這也算是哲學嗎?看先生用不少方法、資料來說明這個主題,仍然有隔靴搔癢的感覺,我看談美的文章,最能說到裡處的仍推朱光潛。我們認為一個事物有三種價值,或是可以去感受它的三個面向,即真善美。這三價值給人類不同的感覺與效益,這三價值必然是互為不同,有些距離的,例如美的價值,那必然是離真善價值有一段距離。這也是因為現在社會在這三當中最強調善=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物要有美感,必須是要離實用有一段距離,否則我們潛在的觀感它的實用又會壓過美感。
    基本上現在對於美感的解釋與體會,我服膺朱氏的觀點,簡潔有力。我了解到與寧說物體有三個面向,倒不如說我們人可以從三種角度去體會一件事物,即真善美。面對難理解的事情也是一樣,如人生的意義。人生要真誠、實用,也要美,不能極度強調哪個、鄙視哪個,這樣都陷入了不達觀的困境。自然哪邊占比多些、少些,就是各人對生命的理解了。
    回過話來,現在宇宙學、量子理論的發達,益發讓我難以認可有超越界存在,確實讓我不時就有虛無主義之感。沒有超越界的話,種種人事只像鏡花水月,夢幻泡影。不過一些大師也提示過,你要有意義的話,你在這個世界就可以有意義了。如亞氏提倡的幸福的觀念。一直追究為什麼,到最後就會到老子的道,不過我們短暫渺小人生,不那麼嚴肅,不需要什麼都要連結到道,做個豁達詼諧的人,亦無不可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