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的理由?同生命的意義。作者的回答先節錄於下
你提出這個問題的行為,就代表你想為自己的信念尋找理由。換言之,你決定以理性來發掘和判斷對自己重要的究竟是什麼。活下去的理由很多!
身為具有知覺的人類,你可以綻放潛能,可以經由學習討論精進自身的理性思維,也可以透過科學瞭解自然界,還可以藉由人文藝術對人類生活有更進一步的洞察。你可以將精力用在追求各種愉悅和滿足,先人就是這麼做才能興旺繁衍,生出現在的我們。你更可以好好欣賞自然與文化世界的繽紛美麗。生命綿延不絕數十億年,你是後繼者之一,你可以促進傳承,然後你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說你懂得喜愛、尊重與幫助他人,懂得表達善意,可以與家人朋友同事建立互惠幸福的關係。
同時由於理性,你明白上述種種並不專屬你一人,你有責任讓別人也享有這些。你可以著手改善生活、醫療、知識、自由、生產、安全、和平與美,從而增進他人的福祉。歷史告訴我們:同情他人,致力改善社會,人類會因此進步。進步可以在你手中延續。
1.啟蒙時期,四個主軸貫穿其中,分別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進步。
2.「獨裁式高度現代主義」漫無章法追求美感、自然、傳統,也因此否定人性的存在。用公路、大廈、廣場取代充滿活力的社區。「與整體達成和諧秩序」是他們的論點。這類發展有時也被冠以進步之名,但是不受人文主義指引的「進步」根本不能稱之為進步。
3.在市場中人們傾向優先顧及自身和家人,但這種傾向仍能結出對社會整體有利的果。
4.關於人類和進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有關,包括:熵、演化、資訊。
5.熱力學第一定律為能量守恆,第二指孤立系統的熵不會減少,第三定律指絕對零度無法達到。
6.跳脫人類視野的話,第二定律揭示宇宙的命運與生命、心智及人類奮鬥的終極意義:運用能量和知識抵抗熵,在混亂中開拓有益的秩序。
7.宇宙之所以能充滿各式各樣有趣的事物,原因之一是名為「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的過程,導致一定範圍內出現了秩序。大腦對美的反應或許呼應催生自然萬物的反熵規律。
8.生命體運用能量對抗熵的進逼、維持自身完整,是自我保存(conatus)的現代詮釋。史賓諾沙將之定義為「努力維護和發展自己」,成為啟蒙時代數種解釋生命和心智的理論基礎。
9.啟蒙思想的確很大一部份在十八世紀歐美得到最清楚的闡述並發揮最大影響力,可是其內容基於理性和人性,只要可以運用理性的人類都能實踐才對。事實上,歷史上很多非西方文化也提出了啟蒙理念。
10.另一種反啟蒙思想認為,人都是一個超有機體(superorganism)裡可以捨棄的細胞。所謂超有機體是指部落、宗教、民族、階級、國家等。
11.我們最大的敵人是熵、演化,最嚴重的則是無知。
12.批評靠科技處理問題不但沒辦法化解問題的根源,反而會引發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或惡果,仔細思考就會察覺一個道理:原本就沒有萬靈丹,什麼作法當然都有副作用,一味聽信上述常見修辭不啻排除任何事態都有好轉的可能性。
13.科學進步的美妙之處在於它不限制我們原地踏步,未來可以發展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當然副作用也會跟著汰舊換新。
14.現代探討財富容易失焦,因為很多人只注重財富如何分配。然而財富經創造而存在,人類的財富不是定量,經由創意和勞務組合,人有能力創造更多財富。
15.研究貧富差距通常會採用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作為標準,0表示所有人財富相同,1表示1個人擁有全部財富而別人什麼都沒有。
16.差距本身不是問題,貧窮才是重點。重要的並不是每個人擁有的都一樣,只要每個人擁有的都足夠就好。如果對貧富不均的觀點狹隘到只想殺死別人的山羊,而非思考如何增進自己擁有的,後果自然十分可怕。
17.財富並非有限資源,工業革命後就呈現指數成長,有錢人愈來愈有錢,但窮人也愈來愈有錢。
18.愈多人口進入現代經濟,就愈能降低貧富不均,曲線會呈倒U形。這個假設性的不均曲線稱為庫茲涅茨曲線。
19.許多指責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捨棄窮人的批評者,恐怕沒研究過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為窮人做的有多少。老實說就是少得多。
20.貧富不均沒有真的使低收入階層過得更差,第三個原因在於社會移轉發揮了抵銷作用。2013年美國吉尼係數高達0.53,但可支配所得就降為0.38。
21.縱使吉尼係數持續走高,現代社會還是能夠持續進步。與其將全副心力擺在貧富不均這個現象,或許針對隨之而來的具體問題會更有建設性。當務之急是提振經濟成長率,餅愈大每個人分到的愈多。
22.縱使達成2050年溫室氣體減半、2075年歸零,地球仍會持續暖化,危機並未解除,原因在於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之後就會停留很久的時間。最後勢必要做到主動將之清除。
23.二次大戰後,戰爭的三種指標(頻率、時間、死傷)都降低了,進入所謂長和平時期(Long peace)。
24.國際秩序最大的改變在於今日大家很少意識到卻付諸實行的一個觀念:戰爭是違法行為。
25.浪漫軍國主義背後最大的推手其實是悲觀與衰落的論調,也就是知識份子看不慣一般人享受和平繁榮的生活。
26.在缺乏治理的環境下暴力會複製繁衍。居民必需採取高度攻擊性的言行才有辦法自衛,證明自己會不計代價全面反擊,才能達成嚇阻,這就是所謂的「霍布斯陷阱」。
27.三波民主浪潮。第一波在19世紀,美國成立民主政府,之後在西歐許多國家實行,1922年達到29個民主國。第一波因法西斯興起而沒落,1942年只剩12國。第二波二戰後法西斯垮台,許多殖民國獨立,1962年有36國。1975~以來第三波,如海嘯席捲而來,到2015年共有103國。涵蓋全球56%人口。
28.都會裡的人摩肩擦踵,無論工作或生活都要與很多人互動相處,於是彼此的認同也提升了。
29.西班牙人教育普及,但20世紀前都是西方國家的經濟後段班,癥結是當地教育系統受到天主教會把持。
30.1984年哲學家詹姆斯.弗林提出,大約每10年智商分數提高3分。
31.有些人過得快樂卻不一定有意義,儘管所有需求都得到滿足,反觀生活有意義的人未必如此。快樂的人活在當下,意義的人卻會詮釋過去、想望未來。比起滿足自己,表達自己更顯得有意義:意義會經由彰顯人格,建立名聲的行為得到強化。
32.我們得到自由的同時必需承擔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感,由此衍生出的焦慮或許是必要之惡,畢竟享受自由的代價就是保持自己的警醒、謹慎並常常反思。
33.起初科學家以為恐懼感能喚醒世人的理性,沒料到卻使多數人陷入絕望恐懼和盲目仇恨。
34.某些信念已經成為文化忠誠標誌,大眾肯定或否定這些想法為的並非表達自己懂什麼,而是自己是怎樣的人。(身份保護的意思)
35.白色謊言是為了對方好而撒謊,藍色謊言則是為了團體好(源自警界)。
36.第二文化:由擅長概化的人組成,對世界的觀點來自個人經驗、閱讀習慣與批判言詞,各種基於主觀的嘩眾取寵。
37.理查.費曼說過科學的最優先原則是「不要欺騙自己,要知道自己是最容易受騙的人」。
38.尊重科學思考絕對不等於相信現在的科學假設全部屬實。大多數的新假設恐怕都會落空,科學的生命循環就建立在臆測和否定上。
39.科學的第一理念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解釋我們體驗到的各種現象的定理,往往比現象本身更深層。第二理念是讓世界來回答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40.艾莉卡.車諾維瑟蒐集1900到2006世界各地政治反抗運動的資料加以分析,發現非暴力運動有四分之三成功,以暴力手段的只有三分之一達成目的。
41.對人文學科的病情進行診斷,會發現癥結指向當前文化的反智風氣與大學商業化。然而面對事實之後也必需承認部分傷害是自作自受。人文學科因後現代主義而慘澹,其中包含肆無忌憚的蒙昧主義、自我駁斥的相對主義和令人窒息的政治正確訴求。
42.約翰.德萊頓主張小說:「真切生動描繪人性,表現出激情與幽默、生命的興衰起落,能愉悅也能指引人類」。
43.以非超自然因素作為意義與倫理的基礎,將包括生命、健康、幸福、自由、知識、愛、豐富體驗在內的人類福祉加以最大化,就稱為人文主義。也就是神之外的良善。
44.宗教體系的正面貢獻來自它們在公民社會中實行人文主義,理所當然可以推論出有神論與種種好處無直接關係。無神論者因為配偶信仰而跟著參與集會之後慈善傾向和信徒相同;可是習慣獨自在家的虔誠信徒卻沒有表現得更慈善。
45.「呻度好文」(deepity):看似字字珠璣,但靜下心一想幾乎什麼也沒說。
46.通向智慧的第一步是理解到宇宙法則並不在乎特定的個人;第二是意識到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生命失去意義,因為人會在乎我們,我們也在乎其他人。
47.具人文主義思維的人也在乎我們,這份在乎的意思不是他們都能感同身受,而是他們明白自己的存在不優先於我們的存在。
48.2010年全球受訪者有六分之一選擇「無」,人數比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其他民間宗教都多,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教。
49.觀察美國各州也能得到同樣結論:宗教強度越高的州,公民生活的系統機能越低落。合理推論之一是民主國家的世俗化不鼓勵大眾禱告、服從教義,而是基於人文主義制訂與執行實際政策。
心得
20200723
本書是比爾推薦書,而且他給予非常高的評價,幾乎是最推薦書。比爾另外的推薦作者是漢斯羅斯林與哈拉瑞。本書以深厚的人文主義觀點為出發,透過豐富不同的領域(包含自然科學)告訴讀者現今人類社會的進步,給予人正向正確的現代世界觀。這樣看本書與「真確」的屬性較近。哈拉瑞則是以豐富的知識告訴讀者今後的挑戰與未來的世界觀,我與比爾一樣,想藉這些大家形塑自己正確的世界觀,比他幸運是早他幾十年就開始閱讀群書。
本書作者學識超好,涵蓋真的超豐富(其實他本職是語言學家),難怪是比爾的最推薦書沒有之一。本書談啟蒙時代以來人類世界的進步,想匡正現代世人的虛無主義與失敗主義。事實上我們的世界沒有想像的糟糕,這觀點同「真確」。作者也很溫暖,以人文主義詮釋人生的意義,我覺得比我看完諸多生物與物理書籍後,以最基本的宇宙主義與亞里斯多德哲學詮釋,來得積極多了,覺得腦袋頓時清爽許多。
20200726
貧富不均的說明很清楚。只考慮吉尼係數無法得知社會確實情形,因為可支配所得及社會移轉、社會福利等的因素佔相當大的部分。而且不同國家的最底層人,其貧窮狀況也不同,不是說都是最後1%人,美國人跟索馬利亞人都同等的窮,這是錯誤的理解。
20200728
看到十幾章,作者提出非常多資料證明各方面問題好轉中。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是好轉不是人們什麼都不做問題就會自己解決,而是人類透過政治、科技、創新等努力才使問題逐漸好轉。另外很常出現的一個「可得性資訊偏誤」好多章都提到,意指如果資訊常常出現在視聽中,我們就會以為實際上那件事也較常發生,但實際上這是兩回事,沒有相關的。這個偏誤看來還會繼續出現,是人類認知的一大錯誤。
20200730
中間諸多章節作者在人類各(恐懼)方面提出數據證明好轉,閱讀較沒壓力。可得性謬誤與政治化是影響人理性決策兩大盲點,可得性影響感官來源,政治化影響判斷。
本書實在太厚,超過600頁,已經看太久,中間已經開始陷入疲勞狀態,很怕讀不進腦袋,又不想半途讀別本書。看來一本書最多不要超過300多頁比較適合。
20200801
後面有點圄圇吞棗似的唸完了。作者資料豐富,引用參考資料時,許多人名、數據無法一一記住,只好快速看過。現代公共知識份子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也不是一群專家,而是希望藉由瞭解研究事實,讓更多的地球人也都成為公共知識份子,一起關懷全人類與地球。當中所謂啟蒙,最重要的有三:1.理性:即根據事實邏輯思考。2.科學:重視更新的知識、資訊與對世界的瞭解。3.人文主義:諸多人生而重視的價值,將之推己及人。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公共知識份子,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