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醫師宣布發現一種全新的抗生素Teixobactin,目前無細菌對它有抗藥性。
2.歷史不會容許真空。如果飢荒、瘟疫和戰爭的發生率不斷減少,必然有其他什麼成為人類的新議題。我們對此必需戒慎恐懼。
3.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現代醫學連自然壽命的一年,都還沒能延長。現代醫學的成功之處,是讓我們免於早夭早逝,能過完整應有的人生。
4.正是因為人們渴求永生不死,才能譜出「不朽」交響曲、在戰爭中力求「永恆的榮耀」,甚至願意犧牲生命。不論是藝術的創造、政治的投入或宗教的虔誠,很大部分其實正是由「對死亡的恐懼」所推動。
5.幸福感的玻璃天花板有兩大支柱,分別屬於心理層面與生物層面。在心理層面,快樂與否要看你的期望如何,而非客觀條件。在生理層面,不管期望或是幸福感,其實都是由生物化學機制控制的。
6.至於與牠競爭的其他松鼠,吃了堅果才過五分鐘,就又覺得餓,反而有更好的機會能夠生存。基於相同的原因,人類蒐集的堅果也很少帶來長期的滿足。
7.佛教對快樂的看法,與生物化學有許多共通之處。兩者都認為來得快去得快。但佛教卻有非常不同的解決方案。佛教的建議是減少對快感的渴望,不讓渴望控制我們的生活。只要心靈學會看穿這些感覺的本質,我們就不會執著追求快感。畢竟去追求一個倏然而來、忽焉而逝的東西,有什麼意義?
8.研究歷史,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魔掌,讓我們能看向各種不同方向,並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像、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像的可能性。接著就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編織出不同的夢想。
9.人類各種決定有99%,包括各種求偶、事業和住處的最重要選擇,都是由各種經過演化、千錘百煉而成的演算法來處理的,我們把這些演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慾望。
10.狩獵採集者很少意識到自己對生態的損害,但農民再清楚不過。他們知道自己在剝削這些家畜。他們用的理由是新的有神論(theism)宗教。自農業革命後,自此宇宙不是萬物共組的議會,而是由一小群或唯一的神所控制的政權。
11.我們常認為有神論的宗教只是將那些大神給神格化,其實它們把人類也給神格化了。諸神扮演1.解釋智人有什麼特別,所以人能支配其他生物。2.神負責在人類和生態系之間進行調解。在泛靈論,需要什麼獵物,直接與獵物談。但是到有神論,所有非人類的實體都沈默了,人需要收穫,去祈求神。
12.在傳統宗教詮釋中,洪水正證明了人類的優越傑出,以及動物的毫無價值。挪亞雖然奉命拯救整個生態系,但目的是保護神和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為了動物的利益。
13.所有農業宗教(也包含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一套說詞,認為人類就是比較高等,剝削利用動物實屬正當。這些宗教都聲稱,確有一種自然的階層結構,賦予人類控制和使用其他動物的權力,唯一條件就是人類得遵守一定的限制。
14.圖靈測試其實就是複製了同性戀男子在1950年的英國必需通過的日常測試:你能裝成異性戀者嗎?圖靈從自己的經驗知道,你究竟是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別人對你的看法。
15.人類能完全主宰地球,並不是單一人類比單一黑猩猩更聰明或更靈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能夠與無數陌生個體,進行大規模而靈活的工作。正是這種實際具體的能力,說明為何由人類主控地球,而不是什麼永恆的靈魂、或是獨有的意識。
16.大多數參與「最後通牒賽局」的人,只要錢拿太少,就會拒絕。他們寧願不拿這1美元,也不想砍起來像個傻蛋,理由就是「不公平」。這也是現實世界運作的方式。
17.最後通牒賽局不僅搓破古典經濟學理論,也建立起近幾十年最重要的一項經濟學發現:智人的行事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數學邏輯,而是有溫度的社交邏輯。
18.現實有客觀和主觀兩種,然而還有第三種:互為主體的(即大多數人的主觀認定相同,效力已經強如客觀了)。如大家都主觀認同美元有價值,客觀上他只是一張紙,但是就有價值了。
19.沒有其他動物有能力對抗我們,正是因為牠們少了必要的想像力,創造出互為主體的實體。
20.隨著官僚體系不斷握有更多權力,會逐漸變得就算犯錯也無動於衷。這時,他們不再是改變故事以符合現實,而是去改變現實來符合他們筆下的故事。
21.事實上,人類合作網絡的力量,有賴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想有效組織大量人力,仍然得倚靠虛構的神話。如果堅持一切都須是百分之百的現實、絕不加入任何虛構,信眾也就不會太多。
22.真正有力的人類組織,並不一定都是把現實呈現得清清楚楚。這些組織大部分的力量,都在於能夠將虛構的信仰建立在一個讓人順從的現實之上。
23.所有人類的童年,都有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特徵,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對其他人的處境和感受興趣缺缺。正因如此,父母離婚對兒童會造成莫大創商。小孩就是不懂,他一心認為,所有事情就是因為他的關係。
24.虛構故事本身並沒有錯,而且有其必要。然而,這些故事只是工具,不該成為目標、甚至標準。我們一旦忘了這些都只是虛構,就會開始與現實漸行漸遠。
25.科學不但沒有摧毀互為主體的現實,反而是讓它比以往更能完全控制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
26.宗教就是有一種麻煩的傾向,喜歡將事實聲明轉化為倫理判斷,使得原本應該很簡單的爭議,變得混沌而模糊。
27.幾千年來,人類之所以不相信未來會成長,不是因為前人太過愚魯,而是因為這根本反直覺、違反演化經驗、違反世界運作的方式。
28.舉例印度人口年增率為1.2%,也就是說除非印度經濟每年成長至少1.2%,否則失業率就會上升。
29.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物料、能源,還有知識。
30.迄今所有的言論,或是所有的高峰會和協議,都未能抑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只有在經濟危機和經濟停滯其間,排放量才會減少。
31.在人文主義的倫理中,最有趣的討論就是像婚外情這種彼此感覺有所衝突的情境。如果某個行為讓一方感覺良好、另一方卻感覺痛苦,情況會如何?這些感受該如何彼此衡量?
32.不管是哪一種,權威的本源都在於我自己的感覺。所以,就算有人說自己信上帝,其實他更信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
33.經驗和感性會形成彼此加強的無限迴圈。感性並不是什麼能夠靠讀書或聽演講來培養的抽象能力,而是一種實做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
34.要變得敏感、聰明、勇敢,從來就不需要什麼巫師的魔法,只要繼續沿著黃磚路走下去,放開心胸迎接任何經驗就行。
35.民主投票通常只能適用於一群有共同關係的人,像是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是有共同的民族神話。
36.社會主義主張,想達成全球和平,方法並不是去歌頌每個國家的獨特,而是要讓全世界勞工結合起來。想達成社會和諧,要請所有的人先放下自己的願望,把他人的需要和經驗視為優先。
37.「峰終法則」(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記得高峰和終點這兩者,再加以平均,作為整個經驗的價值。這法則對我們日常所有的決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8.谷歌和諾華正在合作開發一種隱形眼鏡,能分析眼淚的成分,每隔幾秒檢查血糖值。
39.「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運動認為所謂的自我,就是數學模式。想瞭解自己,應該系統性蒐集自己的生物統計資料,允許演算法為你分析。簡單說就是「透過數字,得到對自己的認識」。
40.現代人患上「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總是擔心自己錯過什麼;雖然手上的選擇比以往都更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付出全心全意。
41.民主和專制在本質上也就是兩套關於蒐集和分析資訊的對立資訊。專制使用集中式管理,而民主則喜歡分散式處理。
42.大部分的科學機構都已改信了數據主義。
43.人文主義認為:所有的經驗體驗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為宇宙賦予意義。數據主義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我們不需要從自己心理找到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經驗,連結到整個大資料流中,演算法就會找出這些經驗的意義。
44.數據主義中,我們必須向自己和系統證明自己仍然有價值,而價值不在於單純擁有經驗,而在於將經驗轉化為自由流動的資料數據。
45.一旦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贊成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心得
20200803
在本書之前已經閱過同作者的「21世紀的21堂課」,收穫豐富所以繼續閱讀。在「21」一書中我已清楚接受到人類是愛聽故事的物種,我們每個人都在說故事,在該工作職位說著該職位適當的故事,那麼就成功了。故事可以是真實的,可以是虛構的,可以參雜的
本書更進一步擴大我的理解,為什麼我們愛聽故事?
因為我們有想像力,可以創造出具有強大力量的信念。信念是主觀的,但許多人持有同樣的主觀看法時,就匯集成一股信念,可以讓我們造出太空船。本書作者稱之為互為實體(interobject)。
另外本書開頭點出的主旨,正是我無法明確講出的願望。作者說接下來人類的主要挑戰有三:對抗死亡、追求長久幸福、進化成神人(新物種)。前兩項即是我一直的恐懼與追尋,對死亡的恐懼與對心靈快樂的追尋,即是人類生理與心理的終極目標。第三則是前兩項接近後的自然附帶,變成新物種了,那麼這個新物種的人要做什麼?似乎比爾蓋茲下的一個基金會正在研究對抗死亡。
本書與「21」一書一直把生物當成演算法,但我已忘記「21」一書中的描述。作者在寫演算法時讓人有種感覺,好像把演算法當成終極解釋,一旦我們破解後,什麼生物反應通通都能掌握了。事實上這個「生物演算法」必需考慮進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也就是機率。生物的反應是有灰色或模糊地帶的,這些其實就是機率。我們不必都選擇機率最大的方向去發展,加上有的生物還有自毀傾向,甚至有的人有認知,還反熵行事呢。正因為有第二定律,作者對生物演算法的預言可能只有一半是對的。
20200804
作者對人文主義的描述,大體是他分類中的自由人文主義,即人的感覺是最大的,人的想法是最大的。與我在「再啟蒙的年代」中看人文主義的定義不同。他所說的人文主義還有兩個分枝:社會人文主義(共產)與進化人文主義(納粹)。我需看完才決定是否接受哪個想法,但我比較喜歡平克的定義,他的人文主義並非毫無限制,而是將人性的普世價值(如生命、幸福、體驗)發揮出來,是有特定某些價值的,而哈拉瑞的感覺是只要人的慾都是神聖的。
最終還是講述到了網際網路、演算法與基因工程。我想作者的預測(對抗死亡等)是真的,但故事可能不像他所描述的。作者的點在於人文主義重視個人自由,因為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但是他認為經過這些科技演化,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所以人文主義注定毀滅。我認同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但這就會妨礙我們追求人文價值嗎?且大範圍內人仍有自由意志,所以真的會像作者所講的這麼極端嗎?如果一切由基因所決定,那是否定了後天教育與經驗。
20200806
數據主義一章看得觸目驚心,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許多行為與大多數人日常的拍照上傳都已變成數據主義的表現。我們很怕一個東西,因為他是無情的,而數據主義就是。當我們愈來愈習慣滿足數據,就會愈來愈忽視自我與真人真實的感受。提醒自己是要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
我覺得作者描繪的未來世界已經在現在國家看到雛影了,就是中國。作者認為的未來,主宰是強大的演算法,可能有少數超人類控制社會,大部分人不是無功能,就是功能低落。不就是現在的中國嗎?大部分人就只是韭菜,更慘的是國家不對國民保證什麼事,只告訴國民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說我們是地球上的強國,你們都是強國人應該要驕傲這樣。可能現在的中國領導人也有一套強大的演算法幫忙決策,一般國民則在機器也顧及不到的低下工作或地區工作,貢獻一點點力量,或是從事初級或次級工業。若以作者所言,中國再稍微修改個體制,就是作者筆下的未來國家了。這是我們要的嗎?
總結本書,作者寫了一個未來趨勢,可能已經發生中。但作者提到並非一定如他所述,而是給大家一個視野,提醒有這個未來的可能。如果不喜歡,我們要開始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