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數人獨自開展的自省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因為用第一人稱剖析自己的問題,就像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
2.馬汀・賽利格曼闡述了支撐幸福感的三個支點:一、享樂:當下情境的感官快樂。二、投入:心流是一種延綿不絕、內心充實的快樂,是沉浸的人生。三、意義:釋放自我潛能,有價值的的人生。
3.「投入」和「意義」才是持久、深邃的快樂來源。它們詮釋的是一種「主動參與、自給自足、充滿掌控感的人生」,所體驗到的滿足和「享樂」是兩個世界。
4.與其說是對遊戲上癮,不如說是對掌控感上癮,哪怕假裝在「控制」也已經足夠快樂。長大成人後,這種滿足在我們對「假裝」認真的那一刻便煙消雲散:既想要確定的快樂,又不願意進入不確定的過程,這成了很多痛苦的根源。
5.精神內耗者的幾個典型共通性:完美主義和強迫傾向;總將焦點放在不可控的結果上;高敏感、低自尊;高壓力、低慾望。
6.這種情況的解,就是重構一個更精巧、更簡潔、更節能的思維行動框架,將認知能量只集中在「投入」和「意義」的目標上,便能降低熵。
7.以成長型思維選擇目標、在伸展圈內磨練能力、借助複利效應一步步用行動實現自己。成為一名以長期學習代替臨時學習、以過程導向代替結果導向的終身成長者。
8.「模糊性動機」帶給人的往往是一組矛盾的理由,內耗嚴重的人通常都在模糊性動機下行事。這對人的內心秩序可謂是摧毀性的。
9.從根本上看,需要透過其他活動填補原來玩手機的時間,因此行動目標就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改變無節制玩手機的慣性,二是找到新事情填充閒暇時間。
10.「懶」是一種心安理得的狀態,被催促了就會覺得很煩,但不會有焦慮感。拖延症是在拖延的同時飽受焦慮的煎熬,他們的內心是動力和阻力同時在對抗。
11.將原本的「損失認知」轉換為「收益認知」來提升動力。例:與其聽著焦慮大聲喊「不起床、不睡覺才是損失」,不如自己承認「起床、睡覺才有收益」,讓在犧牲變成在獲得,自然提升行動動機。
12.契可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容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尚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
13.打破對手機的依賴:刻意練習、主動替換、設定障礙。
14.三級意向性:個體推斷一個人如何思考另一個人的想法。
15. 心流來自複雜中的井然有序,內耗來自複雜中的混亂無序。
16. 心流之所以被稱為終極的幸福泉源,不是因為那些膚淺的多巴胺,而在於它本身就是一種將專注感受融入日常的體驗式生活,即所謂「沉浸的人生」。
17.「離散模式」是有意識的走神。我們主動選擇放鬆對注意力的控制,有目的地放任它以自己的方式工作。進入離散模式能幫我們重新連接舊的思路、引入新的想法,讓潛伏的念頭浮出水面。
18.完全的自由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而是意味著在開放自己擁抱內心的同時,能夠坦然安於生活中的無常——因為無限的開放就意味著無限的不確定和不可控。
心得
以我所得內耗大概可指雜行、雜念耗掉人的力氣、精神與時間,使人無法成長或達成目標。而心流指的就是專注的精神、力氣,暫時忘去所有。心流這個概念很像薩古魯說的全心全意的投入,無業的產生,而且就算時間很久也不覺得累。
作者引進熱力學中熵的概念。我對此是很容易瞭解,不過其實整個看起來不是很必要用。用熵增、熵減、負熵等詞,其實對本書的客群,用紊亂、專一等就好了,還更好理解。其實不必刻意把某個物理學的概念或名詞套用在心理學上,雖然對懂的人就更懂,不過本來對熵概念理解不夠深刻的人,就不那麼有用。
本書很完整的介紹,人類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持續快樂的組成是什麼(意義與投入),如何增加投入與意義?(降內耗與增心流)、何謂內耗
、心流等等,逐步展開,很有條理及說服力。我自己無所謂說服不說服,因為我在看本書前早已認同他將要在書中講的這套了。除了概念、理念,他還有提供實際方法,分別給降低內耗、提高心流,以及列出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拖延症、手機成癮症、選擇困難症。基本上願意照著作者提供的方法做的讀者,一定能夠改善,甚至成為一位成功人士。不過這類書就是這樣,喜歡哪一本,照書上的建議去做,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成功人士,不限本書。重點就是要去做而不只是看看、認同而已。
我看本書原本想認識他所說的「心流」,因為現在真的很常看到這個名詞。當心中的複雜度高,但熵低到一個程度(負熵),就會變成心流狀態。這種描述真的很像薩古魯的圓滿、陶醉,只是「心流」的說法似乎比較功利主義一些。一些引用書很常出現在本書內文中,說不定讀之更有收穫,如《心流》、《快思慢想》。
心流的另外一面是作者稱為的「離散模式」。這是有意識的放開對意識的控制,但是不要讓它又被什麼控制住了(如電視、3C)。將自己抽離,靜靜看著環境、靜靜看著自己的意識如何奔跑。以功利的角度看,這種行為可以讓潛意識中的看法浮上,增進靈感或創造力;不過在此我是聯想到《冥想正念手冊》,這種做法是讓自己沉靜下來進入冥想的入門。
作者真的提供了很好的心智建議與方法,心流使人陶醉、沉浸;離散(以我看幾近於冥想)提供心理休息、創造力。高手到達的境界、方法儘管用詞不同,實際上狀態卻是相近的。而且真正大師的境界,不再分心流與冥想,他們是同時存在的!或許我們持續努力,或頓悟後,心流與離散狀態其實是可以融合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