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柯提茲的海 約翰‧史坦貝克, 立克茨 John Steinbeck, Ed Ricketts


1. 我們對危險事物始終懷有一份原始衝動,而滿足這股衝動的行為就叫冒險。

2.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鹿角就能帶給漁民好運;蒙特瑞的漁民大多來自西西里島,而鹿角早已成為該民族根深蒂固的觀念。

3.除了意外落入溪流的枯葉,「船」在自然界完全沒有對應之物。人造船,而人也反過來從船獲得自我心靈的變體,以致他在看見棲於水中的船隻時,深情地胸口一緊。

4.如果我們承認潮汐會造成潛在影響,那麼只消再加上「本能」概念,也就是遺傳得來的心靈模式,就能隱約理解,月相週期變化的力量早已深深植入所有海洋動物、甚至更高等動物(以及人類)心中了。

5.半島末端的巨岩彷彿是文學著作才有的情景:臨海屹立,雄踞數千里山脈及半島末端,無疑是「陸之盡」最貼切的註解。好望角也是這樣。

6.對於熱情消耗殆盡的人而言,大量正確數據中的一個小錯誤即足以抹去整體正確度,也會成為攻擊焦點;然而看在仍懷抱熱情、精神力與感受力充沛的人們眼中,此等小錯誤只是努力的副產品。

7.「他們無欲無求」這話並非形容墨西哥人有多快樂,而是描述說話者本人有多不開心,因為美國人(或所有北國人)總是充滿渴望,而這份渴望源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8.與鎮日一事不理的傢伙相比,腦中充滿雜念的人會比較常覺得「無聊」,而且他們思索的事件沒一樣稱得上清晰、俐落、簡單。

9.我們為種種作為和目的所撒的謊,猶如虛牆,禁不起「為什麼」這小小叩問而坍塌。於是,我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走這一趟了:因為這些動物非常美麗。我們從這群生命身上汲取生命、感受悸動。

10.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外頭那個大世界給拋下了。原本認為是天大的事兒都變得不重要了。

11.隔著一段距離觀之,現代經濟、戰爭野心、政黨立場與附庸關係,仇恨、政治、社會及種族問題,全都沒了道理。

12.與墨西哥人接觸、相處之後,我們對所謂的「利益交換」有了不同的看法。說不定、或甚至可以很肯定地說,這些人並非不懂得利益交換,只不過交換的層次和我們一般人設想的有所不同罷了。說不定,這些人圖的就是這種無以名狀的事物。





心得
    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其生物學家朋友在1940年到加利福尼亞灣中採集自然生物的記事散文。該灣舊名柯提斯之海。
    很難講作者在本書中寫了什麼,因為太雜太多了。我想大致上可歸類為:與團員的互動得到的領悟、從採集工作中得到的領悟、親身體驗自然的領悟、從自然的規律反思回人類的行為、接觸當地人不同的文化的體悟、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等,以上只是大類,而且一章裡面不一定只一個主題,因為作者是以日期分章節的,可能下一段就跳不同的領悟。
    很佩服作者的詩意與觀察的深入,兩個特質構成了一個優秀的作者與作品。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上,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自己給自己的角色、思考課題等等,其實都很難脫離當時代與環境的影響。很難說這樣是好的還是不好,不過作者這個自然考察的機會中,可以把自己跟原本的環境完全抽離,而且那時也沒有手機,這樣一個截然不同的機會,與接觸不同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發現其實我們所關心的大事,其實不一定重要;鎮日觀察海浪、翻騰的旗魚也能收穫滿滿、富有創造力。而功利社會所帶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混亂與複雜的腦袋。我們整日憂心忡忡,思考這思考那,說不定都是無關緊要之事而已。我們的快樂程度不一定比他們高,但我們的複雜度與壓力度肯定比他們高。
    這不是說他們就是高人一等的生活貴族,他們也會受苦於飢餓、牙痛之類的事情。但是他們獲得快樂的方式卻是簡單直接得多。
    其實這與我印尼之旅的收穫頗似。我讚賞他們的單純、不物質,並不是說他們已經達到孔子的大同世界那種天堂,而是那種單純原始的光芒,不人工、不複雜、不造作。到頭來我們都受制於價值觀,而價值觀大幅度是潛移默化,並不是自己作主決定的。所處的環境、身旁的人群、接觸的資訊大幅塑造了我們的想法。所謂的價值觀簡單說就是認為哪個比哪個重要,但以現在社會,重點強調在物質、享樂、金錢等很重要,在以上就不強調了。獲得資訊大多是如果你消費、享樂,你就能獲得快樂這樣的含意。
    但是為何要這個「如果」呢?這就不是這個社會強調的,因為其實社會並不真的在乎個人的快樂,但是在乎物質、消費,所以用一個高上的理由(快樂)來包裝社會真的看中的東西(物質消費)。至於個人是否這樣就會快樂,那不是社會考慮的事。如果個人被洗腦得很徹底,那他會覺得快樂,但也只維持很短的時間而已。
    要跳脫這個惡性陷阱,我們必須簡單直接,去思考對自己而言快樂的含意是什麼,而不是由別人告訴你如何行為可得到快樂。一旦開始有較多的人直接思考何謂快樂,那麼不管是哪種主義的社會,都會維持困難了,因為人們不再照他們被告知的方式去過活,而是過著一種更直接、簡單、無害的生活,這不需要哪位經濟學家或思想家、不需要哪種經濟或政治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我已經在羨慕作者的經驗了,沒想到作者竟然也在羨慕達爾文的經驗。作者認為自己的船很快、時間很短,無法真的很仔細的觀察自然,他認為達爾文的時代慢有慢的好,達爾文可以花兩年的時間,在到一地就全心全意且充足時間的觀察,並且航行得夠慢,也有足夠的時間在船上整理、思考。真是諷刺,又再過六十年左右,手機已經發明了,加上科技進步,日漸緊張,現代根本沒有可完全抽離的環境如作者,更沒有他出遊六週的時間了。這樣也是有趣,代代用著自己的好,羨慕著前代的生活。
    很難整理出一個主軸說看這本書後得到什麼主題心得,只是真的很敬佩這種說走就走的人生與個性,以及觀察入微的眼力,能洞悉社會的心。只要是認真的出遊,都是好經驗;如果能出遊到不曾體驗過的地方、國度,那就更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