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懷舊製造所 杜威.德拉伊斯瑪 Douwe Draaisma


1.  齊克果:「生命必須回頭才能理解,但是必須向前才能生活。」

2.十四世紀但丁描寫,老年如一艘接近港灣、桅帆逐漸低垂的船,一幅安抵終點與接納的寧靜形象。

3.有些專家把人生階段區分為一、兒童及青少年期,二、職業及謀生期,三、退休期,四、依賴期等四個年齡期。

4.和意圖一樣,行為本身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容易正確地記住。提示物可能不太有用,甚至有反效果,亦即另一個銘印能力衰退的後果。

5.當前瞻記憶開始失靈,它忘記的不只是意圖,還會忘記你為了讓自己記住意圖所採取的措施。

6.「伸縮效應」(telescoping)機制,指如果記憶的細節鮮明強烈,會給予人有如透過望遠鏡觀看的感受,因而會感覺距離我們更近。

7.一個七十歲的人如果還擁有二十歲的記憶力,其實不算太正常。基於商業的目的,老年人被要求用不一樣的觀點來看待這件事。

8.實際上對每個人而言,「我的時代」正好與他們的記憶隆起時期一致。「他們的時代」的電影上映時,參與實驗者的平均年齡是二十歲。

9.當我們談到老年人什麼事記得最清楚,似乎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他們的年紀,而非當時情況的重大程度。

10.相較於八十歲老人,百歲人瑞多出來的是幾乎沒有什麼記憶的二十年。以時間而言,這二十年與出生到年滿二十歲的二十年擁有同樣的長度,但是就記憶而言,前二十年彷彿是永恆,最後的二十年則是僅是一聲嘆息。

11.你此刻想法和情緒的一些元素也會進入到記憶之中。記憶並不是檔案裡面的資料,在你查閱之後,還能夠和取出時的相同狀況一樣將它歸檔。使用記憶就會改變記憶。

12.記憶是有選擇性的、不完全的、被添加上色彩的。記憶的記憶也是如此,但是它們還帶來了額外的問題。它們讓你瞭解到,你再也無法獲取原初的記憶,因為你不可能回到當初看待這個事件時的觀點。

13.似乎對男性而言,「家」是他們出生的地方;對女性而言,「家」則是她的子女出生之地。




心得
    作者是研究人類記憶的專家,不過本書不是講解記憶的產生、維持、衰亡的機轉科普書,比較算是作者對於老人記憶力下降的抒情文。就算對於記憶的確實生理作用機制還不太明瞭,我們大多同意這與腦細胞及它們之間的連結有關。那麼在正常情況下,年老者腦細胞凋亡、疤痕,或者是鍵結產生不活躍了,自然記憶的產生與維持都將不如年輕時。這是符合生命週期的變化,如同肌力、肺活力等。
    不過我們看待記憶力的角度卻也因此不切實了起來。 透過訓練等,肌力能提升,不過記憶力卻難以如此,原因是兩者的生理成因不同。記憶需靠腦細胞連結,產生連結的能力已經不如從前了,所以冀望似於肌力訓練這樣的行為來訓練記憶力,無甚效果。有不少坊間課程訓練記憶力,實際也不是真的加強記得住的鍵結,而是靠聯想等的技巧來記住事情。在老人我們無法真的增強記憶力,但聯想雖是技巧,廣義仍然可以的吧!我想得到的還有促進血流、通血路類的營養品,增加腦含氧量或許也有用吧!
    或許做了這些看似幫忙老年記憶力的事情之外,我們真的重要的是要有看待老年正確的心態吧!畢竟要求七十歲人有二十歲記憶,這要求本身是不是就有點不切實際呢?藉由外部工具輔助,延長老而不失能的時間,或許比靠更多人體訓練與花更多錢在課程、藥物可能來得實際。
    本書比較像是作者在無數時間投入、研究之後,的一些抒情文,比起科普書籍,更像是散文,讀來快速無壓力。或許經過數十寒暑的研究,發現真的沒辦法有效增加老齡族群的腦力,所產生的深刻遺憾吧!雖然我們的能力下降了,但不一定等同於不快樂,時間到了生活也會找到它的出口吧!
    回想起看吉敷系列的《淚流不止》,最大的爆點是通子錯置她小時候的記憶,把人家轉述的事情以為是自己在場。我們對記憶會有錯置、修飾的作用,除了不一定真實之外,離開那個時空,數年、數十年後再回想,心境也不一樣了,這對記憶的真實性也會產生影響。可以說,每次提取記憶,就是對該記憶產生一個新版本。這讓我思考,對我們而言記憶究竟它的意義、與它的價值在哪呢?一定要百分百正確,還是可以稍微修飾化?還是一切無關,它就是這樣存在著?
    學者說的有道理,在數十年後,我們已無法重得真實正確的記憶了,看到此我也動心,是否也要寫下自己的回憶錄?儘管無法完全真實了,但可以在這世上留下一點蹤跡,也訓練自己回憶。回憶錄不是僅僅紀錄事情,還要紀錄當時的動機與感想。儘管感想已經被現在的心境給扭曲了。說不定每個人都應該要寫自己的回憶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