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歷史批判不可避免地會對信仰產生影響。但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思考。
3.聖經對我來說是包含著啟示的文學作品,從當中可以啟發關於上帝真正和有用的想法,但它仍是人手所寫的作品,包含各種人為撰寫時會產生的錯誤。
4.新約只是十六或十七位作者在七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寫出的二十七卷經書,而舊約,作為猶太人的聖經,包含了三十九卷經卷,至少六百年間的數十位作者所寫成的。
5.人們應該在決定資料代表什麼意義之前,先知道那些資料是什麼。
6.〈約翰〉改寫了史料以創見他的神學觀點,也就是耶穌是被獻上的羔羊。為了傳達這樣的神學觀點,約翰自己創造一個跟其他福音書不同的差異。
7.人們所知道的聖誕故事,事實上是〈馬太福音〉跟〈路加福音〉兩卷的綜合版,將一卷細節與另一卷綜合起來,創造一個更大更和諧的故事。事實上,這些故事並不都互相和諧,有些差異甚至顯然是無法互相調和的。
8.舊約的〈彌迦書〉中有一則預言提到救主要來自伯利恆。這些福音書的作者必須提供一個敘述,以解釋耶穌如何來自拿撒勒,但又同時誕生在伯利恆。馬太和路加各自想出了解決辦法,個別來說每個故事都有足夠說服力。
9.〈馬太福音〉為強調耶穌本人的猶太性,因此追溯耶穌的關係直到猶太人最偉大的國王大衛,以及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路加關心的是耶穌作為全人類的救主,因此,路加展現了耶穌透過亞當跟我們所有人都有關聯。
10.《聖經》的歷史批判法並不假設每位作者都有相同的訊息,它允許作者可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看法、自己對基督信仰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的理解。
11.將四本福音書中耶穌死前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匯集在一起,想像因為合併了這些故事而能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一詮釋的作法並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第五個故事,並產生了第五本福音書。
12.福音書都是特別的,不該被當作都是一樣的事情來解毒。福音書的作者寫作時不是為了講一樣的事,即使是一樣的主題。合併扁平化了福音,抹煞了個別作者的重點。
13.對馬可而言,耶穌的死是贖罪。而對路加而言,是人們認識到自己有罪並需要轉向上帝尋求赦免的原因。關於耶穌死因會根據你所讀的作者而有所不同。
14.〈馬太福音〉在原文的名稱是「根據馬太(的福音)」(According to Matthew),後來才通稱〈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
15.異教文獻第一次提到耶穌是公元112年,作者小普林尼上書給圖拉真皇帝的信,他提到一群稱為基督徒的人非法聚會,「把耶穌當成上帝來崇拜」。關於耶穌,他全部就說了這麼多。
心得
據作者所言,本書的考據及論點在歐美早已超過百年,也是神學院學生必定會接觸或學習到的知識。畢竟四福音書內容有不少出入,有研究精神的人會想研究到底;另外更會有人考究這些聖經的內容的前世今生。我想這不是對宗教的褻瀆,而是一種尊敬的精神。究竟應該全盤接受不懷疑叫做虔誠,還是認真去瞭解它各方面才叫虔誠?如最一開始所言,這是每個牧師都知道的事情,但卻都不會在他們佈道的各教會講授,這是為什麼?是怕知道了這些矛盾及修改的真相後,會減少信眾數量?我想就算否認,這必是主要原因。畢竟任何時代都有著愚民比較有效的環境。
回到內容,如果能因研究這些內容促進理性思考,那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好的收穫。不過理性思考與宗教,不能說完全,但常常不是站在同一線上的。本書內容眾多,剛好不久前看了《宗教的40堂公開課》,有對照的效果。收穫最大是基督教事實上是保羅建立的;耶穌在當時的族人觀點中,大機率是不太討喜的異端,其與猶太人聖經中的彌賽亞差太多了。而耶穌本人有沒有向異邦人傳教的念頭,還是這是保羅開始的,不得而知了。基督教一開始就分成非常多的教會,每個教會承認的正典不同,吵了幾百年到君士坦丁時代終於由某教會勝出(或許亦有政治因素),確立含四福音書的二十七卷經典為聖經,而其為正統教會(即正教)。
最終,聖經人為的痕跡,不管是抄寫錯誤或是故意引導的,太多了,變成看故事一樣。我想起電影少年pi中老主角講的,你是否相信神,其實是你是否相信世上有個美好的故事。我不反宗教或基督教,尊重有這些信仰的人,他們相信一個故事是真實的,並努力實踐其中的道德教誨,是令人尊敬的。也是美的。但我保持一貫的信念,就是多去瞭解它,不排斥也不輕信,從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