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原子習慣 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


1.結果是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財產是財務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體重是飲食習慣的滯後指標,你的知識是學習習慣的滯後指標。

2.目標的達成只能暫時改變你的生活。我們覺得需要改變結果,但結果並非問題所在,我們真正應該改變的,是造成那些結果的系統

3.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份認同的轉變,習慣要維持下去只有一個原因:這個習慣成為你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不改變,就很難維持長期的轉變。

4.英文的「身分」(identity)一字,源自拉丁文的「存在」(essentitas),及「重複」(identidem)。「身分」的字面意義便是「重複的存在」。

5.所有習慣都能被分解為「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步驟的回饋迴路。

6.「指差確認」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7.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

8.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

9.我們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做法,到頭來根本沒有著手去做。如同伏爾泰寫過的:「至善者,善之敵。」

10.每一天都由許多瞬間組成,但真正決定你走的道路的,其實只有幾個習慣性的選擇。這些小選擇累積堆疊,決定你如何運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




心得
    本書相當有名,佔據排行榜第一名非常久。本書將習慣的養成分解為四個部分: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有其科學根據。這是我們形成一個習慣的生理回饋機制,不過若要長久,必須先認同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做這樣的事情。最重要最真實的習慣養成,就是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確實如此,這樣就在生理機制之上,超脫獎勵機制的世俗了。不過要如何建立這樣的身份認同,書中沒有說,因為這必須個人對某方面有深刻的體認,或是某事有過深刻經驗,大概書中說了也沒有辦法吧。我自己堅持看書寫心得至此將近400篇,篇篇用心不敷衍,過程中可說是完全沒有獎勵,仍持續不輟,也不是作者這兩個原因,而是受到恐懼與使命驅動。所以或許有不同於作者所寫,第三種路徑吧!
    不過日常的好習慣,不必每每都要拉到精神層面,例如每天刷牙完要用牙線之類的。這個時候作者就提供了相當具體的建議:讓提示顯而易見、讓自己處在適當的環境、訂定明確的計畫,相當的實用。其實習慣的養成就是固定神經迴路,這部分許多著作都有提到過;養成習慣的一些訣竅其實不少著作也都有了,所以對我其實不太驚艷。不過作者統整的能力,以及敘述故事的功力真的很好,所以會想要看下去。
    現代功利社會,大部分的指標到最後都是化成金錢或利益,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這樣,太把人生的各方面市場化了。我知道這樣的寫法讓人很容易換算及接受,好像本書的名言,每天進步1%,一年會進步37倍。這就是藉助存款複利的算法,很讓人歡欣鼓舞。實際上每天進步多少,一年後會變多少、根本無法這樣來衡量,也絕對不可能做到。這樣寫的用意是鼓勵讀者每天都要進步,不過就帶入功利的思維了。不是只有本書,幾乎所有勵志書籍都有這種通病,也沒辦法。說到最後,還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會造成你最重要的習慣,其他的話或許用功利角度出發還養成還可以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