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人生,一個哲學習題 傅佩榮


1.  一個人如果能夠讓自己的身體降低作用,從而使心、靈充分作用,這樣的人就是真正的自由人,此即「自由」的真義;反之,若是一個人容易衝動,生活中有不如意就有很強的情緒反應,那麼他一點也不自由,反而是將自己的生命綑綁住了。

2. 自由意志是指:人有「自我」,所以會有自由的表現。「自我」是指我自己是一個主體,能夠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因此表現出來的行為具有自我特色。

3. 我們應該擴大解釋身,把一個人現在的身分角色涵蓋進去,譬如一個人從事的職業、表現出來的風度、過去所成就的一切,都是這個人生命在身這方面的具體成果。

4. 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也就是把「當下」的時間稍微拉長,以「整體目標」來界定當下的長短。譬如學生的目標是考大學,如此一來,「當下」的時間被拉長為高中三年。

5. 阿德勒的學說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個原則:社會感。概念為:你自己怎麼想或別人怎麼想,都無關緊要。一個人的生命,是由他對社會的整體態度所決定的。

6. 人對這個世界都是依賴的,譬如子女依賴父母,但是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許多人熱愛工作,但是工作部可能永遠順利。諸如此類,都是一種相對的依賴。正由於人類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不可靠的,因此需要有一種絕對的依賴,而這個依賴就是信仰。

7.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到最後會淪為一種心理主義:一切皆出於也回歸於人的心理。換句話說,他認為心理可以解釋所有問題,也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心理的範圍被無限擴大了。

8. 痛苦的意義在於:自我因它而變成另一個人。這是指:我真的了解自己生命的容量是什麼。容量是一種承受的能力,人能承受生命中的各種苦難和考驗,才有辦法開展和創造未來。




心得
    在過去的閱讀中不管是傅教授的,或是其他哲學家的著作,都提到超越界必須存在,不然人生將會沒有意義。這個「必須」困擾我很久。如果用科學精神去思考,「必須」代表信念,但它不一定會實現,所以那些哲學大師們連自己也無法確定超越界是否存在。
    讀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其實必須相信的東西很多,否則很多東西都將失去意義,變成鬧劇或荒謬。如我們也不確信鬼是否存在,或是祖先是否還在,但是特定時節我們仍然是很虔誠的去祭拜他們,或是做一些儀式。當然也可以說我們是為自己所拜的,是對自己有交代。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心誠則靈,為何要遵守特定儀式規範呢?
    所以在進行祭拜儀式時,其實人已經默認了鬼神、祖靈是必須存在的,也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我不覺得傳統祭拜儀式荒謬,在進行時我也抱持著虔誠的心情,這代表說我也認可了神靈必須存在的概念。既是這樣,我又何必厚此薄彼,硬是不認可超越界必須要存在,也有可能存在的概念呢?
    我想這是個轉彎,讓我可以更自然、輕鬆的面對人生,也不是壞的想法。說起來我也希望它是真的存在,這代表我有不同的地方可以去探索,也有地方讓精神永存,能夠留下重要的東西,使它有意義。
    對於意義的意思,傅教授的說法是「可以被理解」,不過在閱讀眾書的過程中,我形塑了另一種理解:意義的意思是「重要的東西能留下來」,以我自己來看比傅教授的說法更好。在沙灘築堡、把辛苦賺來的薪水自己用火燒掉,諸如此類行為為何會被認為沒有意義?說不定築堡人、放火人背後有一個說法,可以讓人「理解」,但是有人會因此覺得有意義嗎?因為這個時間點過後,我們重視的東西沒有留下來呀。
    本書跟哲學與人生一書很像,兩書有八九成一樣,我對傅教授在寫眾書過程中,將自己不是很全面的理解愈來愈強化,而感到擔心。本書開頭寫這是傅教授多年以來的學習心得,但內容比較像各家哲學學說介紹及評論,少見傅教授對於所謂人生,這個課題的總心得。其實讀了一些書後,自己會逐漸歸納出一個總心得,然後也希望看到大師的總心得。在他書中看不到,其實蠻失落的。我希望大師是有個總心得,然後以人生的不同面向為各章節去闡述,這之中再去引用其他學者論著,而不是反過來,介紹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說,然後再看傅教授對他的批判,對讀者形成自己的寬廣人生觀似乎幫助不大。傅教授的人生哲學書大概至此吧,或許可以看他對中國哲學的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