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花肺魚(marbled lungfish)的基因體是目前動物中最大的,包含一千三百三十億個鹼基;人類的基因體才三十億個。
2. 我們可以從肺魚身上看到,在外表沒什麼改變的情況下,其DNA非常有可能已經發生大規模變化。基因體的整體結構與身體的整體結構之間並沒有明顯關聯。不具明顯關聯的原因之一,在於大部分基因體是由沒有作用的DNA組成。
3. DNA演化速率並非維持恆定,而且與型態變化沒有明顯關聯。
4. 完美主義是演化論者的罪愆。我們習慣了達爾文的適應奇蹟,以致於誘使我們相信不可能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5. 鯊魚不像硬骨魚有魚鰾,所以鯊魚必須不斷地游動才能保持在水中的位置。
6. 二戰期間,潛艇聲納員注意到海底會在每晚朝海面抬升、隔天清晨再次沈回的「假海底」現象。後來才知道,這個假海底是數百萬微小甲殼動物和其他生物組成的大量浮游生物,會在晚間集體上升到海面附近,次日清晨再度下沉。
7. 在真後生動物中,生殖母細胞有能力形成生殖細胞,這些細胞理論上就是永生不滅的細胞。體系包指的就是生殖母細胞之外的所有細胞,注定不能無限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8. beta衰變時,原子核的一個中子藉由釋放一個beta粒子而變成質子。
9. 黃蜂是為了其他黃蜂而存在的。
10. 任何DNA的功能就是複製自己,只不過我們已經習慣那些透過合作的方式參與個體的胚胎構建、迂迴地實現這個目的的DNA。
11. 與我們親緣最接近的古菌,被命名為洛基古菌,發現自挪威以北數百英哩處的深海,一處稱為洛基城堡的熱泉。
12. 近年有科學家提出生命的二域系統,也就是把真核生物和古菌劃作一個域,而細菌是另一域。因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真核生物和古菌並非很早就分家的姊妹群,而是由古菌演化而來。
13. 蛋白質之所以適合當作酶,就是因為它能在三維空間折疊出幾乎任何想要的形狀,而且這個三維結構可以完全由一維胺基酸序列自動產生。
心得
看作者介紹,生物的演化真的充滿了神奇,作者也從這些演化事實上回推人類社會情況,其實是相當人性的科學家。我們習慣依林奈的生物分類法,把各個生物分成不同種。但是小黑背鷗與非洲慈鯛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生物的分界不是那麼明白的。小黑背鷗類,從北歐沿著北極圈,依經度逐漸分化成五~八個種,這個圈最後回到歐洲變成差異大的銀鷗。但是每個相鄰種差距很小,小到不一定生物學家同意是不同種,因為還能交配。這告訴我們其實我們與其他人、其他物種的差距其實沒那麼大,我們只是缺乏中間的物種,可能他們已經先滅絕了,不然我們其實都是同一種,是兄弟,有親緣的,差距不那麼大。人類之間也是,只是國家、宗教等各種團體,不斷將各個人貼標籤,分你我,才讓世人覺得我是這群,你是那群,我們差很多。我們可能有各自的文化、語言、傳統,但實際上我們沒有差那麼多。
另外也破除我一些誤解。現存腔棘魚被認為是活化石,是因為與化石幾乎長相一樣,而化石是遠自一億年前留下的。但研究腔棘魚的DNA演化速率,它其實沒有比較慢,只是染色體改變不必等於體外型改變。所以現在的腔棘魚,就是現代的魚,DNA可能也差異頗大了,只是牠們與遠祖長相很像。
對於生物為何會生長方向化也有了認識。根據書中,生物運動覓食,往直線遠方會比在附近旋轉來得有機會,而沿著運動方向的前面會先接觸到食物,這個地方發展成口器效率較好。接著演化出感受器,也在前方偵測食物,然後離感受器近一點的地方發展出中央處理器,即大腦,效率會比較好。於是腦部頭部、感官器官、嘴形成了。感覺器官形成後,由於上下面會固定,而上下面受到的環境不同,因此也演化出不同的防禦系統,由此腹背也成形了。確實有道理。魚的背部多為暗色,腹部多為亮色,也是因應陽光在海中隨深度遞減,這種體色會使獵食者光線變化自然不突兀,而減少被獵食的機會。
一些內容也刷新了我的觀念。永生不死的只有生殖母細胞,它算配子體嗎?它在受精卵分裂早期就發展出來了,然後在人的一生中持續存活。不過它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也算是生殖母細胞嗎?還是為了永生,每一個循環就必須丟掉一半的自己,是必要的代價嗎?這個疑問暫且擱下,我們稱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其實地位只是類似胞子體而已,且是沒有產生胞子的胞子體,因為在受精卵分裂時同時產生配子體了。所以DNA果真是盲目且自私的,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DNA的複製,而載體(人的身體)情況的如何其實不是它所在意的。這樣講的話,那些intron也是成功的基因,如書中點出我的盲點,成功DNA的意思應該是能複製傳遞,而不是能製造出好的身體。
不禁想像,如果我們胞子體人類想要長存,那就算是一場與DNA的反叛戰爭了。是要將身體的母細胞們都用生殖母細胞的細胞核替代嗎?還是該怎麼修復體細胞核的受損呢?我想這或許是真正的方向,過去想法認為的不具生殖能力的個體是認識不深下對一半的想法,首先不具生殖能力,其實意義是把體細胞與生殖母細胞剝離,這層意義上是對的;另就是實際上胞子體是沒有這種沒生殖母細胞的,所以太過想像。身為胞子體的我們,理論上應該對胞子體的自己好,而不是對配子體好,才能活得健康又久才是。
後面古菌章節,看到現在將真核生物與古菌劃做一個域,也是新的認知。本書確實比尼克連恩的書更廣更深,且一次都沒提到尼克的著作XD。倒是不少次提到Matt Ridley的書,應該需要閱讀。在光合作用生物一章提到,對植物來說,牛、羊、甚至我們,也算它們的寄生蟲。我從未用這種角度理解動物與人類自己,但作者這番不無道理。我想人沒有不討厭蚊子、寄生蟲的,原來我們自己也是,以後對生命都要更敬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