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多元素因為顏色得名。黃綠色的氯(chlorine)是希臘字khloros,指的就是黃綠這個顏色。
2. 就外觀而言,有時很難分辨固體金屬與固體非金屬。
3. 週期定律是指,經過某些規律但不同的時間間隔後,化學元素的性質大致呈現重複。
4. 拉瓦節很早就精確測量出化學反應物和產物的重量。藉此,拉瓦節駁斥一個存在已久的假說:東西燃燒時,會釋放名為「燃素」的物質。
5. 即使門得列夫同時研究各領域的學問,對於元素週期表,他始終堅持不懈,傾畢生之力研究並發展,以致彷彿是他的一般。反觀那些在他之前開始研究的人,或共同發現的人,都沒有繼續堅持。
6. 門得列夫最大,也是他最為人熟知的成就,就是正確預測幾個新的元素。比起他的競爭者,他對於元素的本質有著更深刻的哲學理解。當他把焦點集中在元素作為基本物質這個更抽象的概念,就能越過侷限於分離型態的元素時會遇到的明顯困難。
7. 雖然量子力學各方面的成功令人嘆為觀止,卻依然無法以純理論的方式導出n+l值的序列。
8. 結論似乎是,化學週期性是相當穩固的現象。就連高速移動的電子造成強大的相對論效應,也不能推翻這項大約一百五十年前簡單的科學發現。
9. 2017年,在極高壓的條件下,產出真正的氦鈉化合物:氦化鈉Na2He。
心得
本書是牛津通識課系列。閱讀本書算是溫故知新,中學時期接觸過元素週期表,但是多以考試為導向。這次再複習算是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在看量子力學的書籍時知道每個元素都是量子力學的一個解,不過在電子發現的幾十年前就能以化學性質來排表並推測元素,實在是厲害。為什麼有這個數量的電子,就會表現這樣的性質?看本書竟然這種問題也可以藉由量子力學解答了,真是厲害。還好元素的量子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論上。更甚者,現在連惰性氣體也有化合物了,是本書看到的新知。
目前只有氖沒有化合物,我想是電子填滿第一及第二殼層,這二殼層電子位能又太高,極難使電子脫離以產生化合物。氬以上的元素,第三殼層以上離原子核遠,條件足夠可使電子脫離吧!這麼看來,氖可說是物質的墳場囉?測量一地的氖濃度,或許可以當作歷史多古老的指標。
看本書又激起我年少時對化學的興趣,預計再閱讀山姆肯恩的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