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夏夜小船經歷了一遭,我才明白,《吠陀經》裡因陀羅初飲蘇摩酒而得見諸神光輝後,勢必有何感想。那種種絕對實存,縹緲而包羅萬象,既神聖又恆常不變,令人大為著迷。
2. 諷刺的是,人類是拿一種恆常狀態去換另一種:以群星必朽換來能量守常;前者是有形物體,後者是抽象觀念。
3. 一般說來,唯有原子以下規模才得顯見量子效應,而重力只對行星以上規模起要緊作用。但到頭來,規模要真是極小,都會受制於量子效應與重力作用。
4. 如果像芝諾那樣不斷切分空間、尋找存世的最小單位,等切分到如魅如幻的普朗克規模,空間便再無意義。至少,人所理解的「空間」再無意義。不僅無法解答何為物質最小單位,更掏空了提問所用詞彙的內涵。說不定,世間真有終極實相的話,就會是這麼回事。
5. 換個角度想,也許前提本不該是先有「永恆」才有「意義」。又或者,「意義」本身即是虛妄。說到底,我為什麼要堅持人生非有「意義」不可?
6. 《古蘭經》囑咐:「阿拉的確喜愛潔淨之人」。上引禮拜前梳洗常規看似平凡無奇,可一旦載入《古蘭經》,便上升至律法位階。
7. 梭羅:「因為我希望慎重過活,僅留下基本的生活需求,看看自己是否能學習生活的教誨,以免臨終之時,才驚覺自己虛度此生。」
8. 我同意科學及其世界觀無從概括萬物。在物質世界之外,極可能別有洞天。只是,人不明白自己到底不明白什麼。
9. 大腦機能緩慢瓦解的過程,也許起自延伸意識,再經核心意識擴展到原型我。又或者沒這麼井然有序,而是東拆一部分延伸意識、西拆一部分核心意識,直到剩下原型我為止。
10. 科學雖能為物理世界的一切找出理由和原因,但顯然無法解釋宇宙本身。是什麼讓宇宙得以生成?為什麼無中生了有?我們現在不知道,也幾乎能斷定永遠不會知道。
11. 即使其他宇宙的存在可以預測,但我們永遠不可能加以證實或反駁。
12. 多重宇宙的假設,雖打破了單一宇宙的概念,卻也引入了宇宙總體永恆的概念。由此看來,我們雖活在轉瞬即逝的有形世界,卻逃不出絕對真理。
13. 借助科學和科技發展,人類這個物種早已超越許多與固有生物習性相伴而來的身體限制,「自然」與「不自然」的區隔自也逐漸消融。
14. 尊嚴是一項細膩微妙的特質,不太能充分歸類於情感或是智能。但尊嚴想必絕對與一種自我意識有關。
心得
讀了這本書,覺得作者與我的思考幾乎一樣。我們都對短暫抱持遺憾,往永恆中尋找意義;研究意識,思考死亡;瞭解各宗教及哲學家對世界的解釋等等。難得讀到一本完全與自己共鳴的書,裡面諸多的篇章,我都有感觸,或是都能贊同理解。
其實我唯一欣慰的是,死亡的解釋有所不同。或許不是停止呼吸心跳叫做死亡,而是發生於意識消失之時。而人的意識隨著衰老、失智症、創傷等因素,在停止心跳前早已消散了,所以或許在心跳停止的那一刻,我們並不是很有意識將會是什麼到來。
不過相同的,受罪變成是這個邁向死亡的過程,從急性受苦變成慢性受苦而已。一方面我希望能保有意識,不希望自己的思考、意識變得遲鈍;但是一方面又因保有意識而時時察覺正奔赴死亡而趕到恐怖。有時我會想不知到再過20年、40年,非常靠近人類餘命零之時,自己的情況會是如何?會想些什麼?會想起20年前、40年前的自己嗎?此時雖然難以想像未來的場景,但確定的是那刻終將到來並實現。那時的我會抱怨現在的我所做的什麼決定嗎?
又或許如艾倫講的,也許前提不該是先有「永恆」才有「意義」?又或是其實「意義」本身就是虛妄?譬如此時,我很感謝作者寫了這本書,我的角度看作者過了有意義的一生,但是作者自己會認為他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嗎?「意義」的基本條件必須可理解,那麼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要素呢?過程的歡笑就是有意義嗎?儘管我看了一些書,但有時還是會對這些問題趕到迷惑。作者在這些篇章的最後段落,總是會回到他在小島上面的美景,那些自然景觀、生物等等。也許不要想那麼多,靜靜地欣賞這一刻的景色,全然地去體會就夠了吧!
我同作者一樣,為了追尋「意義」,回答問題,閱覽了群書,真的是各種學科的群書。不知道作者是在什麼契機下產生同我一樣的問題,「意義」?好想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麼?我想作者也同意,不論想法如何,懂得量子理論概念與神經意識的常識是有助於理解自己與宇宙的。儘管理解宇宙似乎與找尋意義好像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認為知道自己在哪裡很重要,非常重要。
儘管在這些閱讀之旅中,我建立了對宇宙、生命、世界、哲學的認識,但是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意義不在永恆之中。但我認為,就算這些學問與瞭解不是意義所在,也是通往意義小路上的路基。隨著不斷地閱讀、更多的世界體驗、更多的人際互動,我追尋的意義應該會逐漸浮出來吧!
人與動物有何分別?大師並沒下精確診斷或申論,但是提到了「尊嚴」,值得令人深思。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因素嗎?是否在時間流當中,我趕到沒有意義,就是隨便被時間叫來,又隨便隨時間消逝,一點不由人呢?
大師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一般我們認為好像是浪費時間的活動上,比方說整天看螞蟻爬來爬去。現在我也逐漸能理解這樣的舉動,在書讀了很多之後,花一些時間看一下自然、世界上其他人們,有時會水到渠成,反饋讀書的真實理解於心中。
很慶幸讀到這本書,作者觀察與體驗深刻,才能寫下如此深刻動人的文字。發現世上有一位大師目標與想法與我幾乎一致,相當開心,而且他的想法我都能趕上、想過,甚至有的想法還超過他,非常令人開心。想把他的所有著作讀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