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悲.慧.生死書 王溢嘉


1. 連我過去所寫的文章,文章裡想要傳達的訊息或觀念,也都在忽然之間變得虛假、膚淺、荒謬可笑。因為這個世界、這個人生,再也不是過去讓我趕到熟悉、安穩與自在的那個世界了。

2. 不再有思想意識的谷神其實是回復了他的本來面目,不動不搖、無嗔無癡,也不再有任何煩惱。

3. 與其說是上蒼想懲罰我,不如說它在提醒我:生命何其脆弱,我的幸福又何其空幻。過去的一路順遂,使得我把人生看得太過簡單,而產生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錯覺。

4. 「悲欣交集」:我應該為自己、還有所有活著的人依然「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感到悲憫,並對逝者已經脫離這些苦難、免除各種煩惱感到欣慰。如果能這樣理解,那不僅能讓我同樣趕到情感的淨化,而且似乎更有建設性。

5. 不管多痛,都並非只有你一個人才有。

6. 在專心傾聽他說完他的心事後,與其倉促給建議,不如換你對他傾訴,告訴他其實你也有過類似的遭遇,你對他的問題能感同身受。

7. 要想說出難以啟齒的真心話,需要經歷反覆「傾聽與傾訴」的過程,你向我揭露得多,我就回報你而揭露得更多。

8. 在兒子死亡的洗禮下,我忽然察覺到,前面那些我本來感興趣、在意、擔心的事體其實一點都不重要,為它們蠅營狗苟,雖然不能說是在糟蹋我的生命,但我知道再周旋於其中,已非我對生命的真愛。

9. 賈伯斯:「你們的時間有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重複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否則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結果裡。」




心得
    看書中才知道事件發生時作者七十幾歲,兒子四十四歲,白髮人送黑髮人是相當的痛苦阿,谷神當時回台不久,事業也剛起步,未婚,作者肯定心想尚未成家如此驟逝,更加心悲。本書不會情溢乎詞,讓人難以入目,不過作者的心碎能完全地傳達給我。當至親過世,我們會開始懷疑意義,我可能也是突然感受到了這種無意義,才開始持續閱讀。
    人生可以說是尋找意義的過程,如果像作者這樣的開始,那這種開端真是相當地痛苦呀。因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是一個順遂的世界,總是找得到人或是支持;如像作者這樣突然失去至親,才會發現其實這不是一個我們能夠完全掌握的世界,而在低潮時甚至會一路想,我們的生命根本完全無法掌握,變成一個完全悲觀主義者了。我想正確但功利點的想法是,儘管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我們至少仍能掌握部分,那我們就盡量掌握這個部分,去行善或者實現自我。更佛教的想法是,其實根本無所謂掌握不掌握生命,儘管對方是我們的至親,我們會哀傷是天性,但是生命的本質是緣起性空,法是假有,無常是真有,曾有緣相聚即是恩典,不管在與不在,都感恩每一個時刻。
    作者對於死亡的思考與理解也是從這件事情開始的。到底什麼時候算死亡呢?作者後來的體悟是人不斷地在生也在死,如大腦產生鍵結產生記憶,這個鍵結以前沒有阿,所以這是生;細胞不斷死亡這是死。我認為這樣是過度解釋了,因為鍵結生、細胞凋亡等,這是該細胞自有的功能,如要這樣思考,那麼不再行使該組織自有的功能才叫死。我能體會無法接受至親突然消逝的悲痛,如果把死亡那一天想想像成他其實每天都在死,那似乎這次離開就不那麼特別了,也不那麼痛苦了。作者能想出一個解,也是好的。我接受死亡是意識的消逝,一個人不同歲數到老,可能意識會逐漸減弱,直到完全消失,或許這是比較科學的死亡。這樣看來死亡一樣是漸進的,能讓人順變節哀。
    及早思考死亡是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我這輩子選擇了及早思考死亡已無法改變,但我認為是有收穫的,也是充實的。如果一人到終老死都不知死,可能也是很幸福,就像動物一樣。不過這樣的人真的有嗎?凡有自我意識,大抵終有覺悟到消失之時,應該都會覺得恐懼或悲傷吧!作者之前的著作包含不少生命哲學的主題,也感覺得出作者飽覽群書,頭頭是道,不過到了七十二喪子,其反應仍然與常人無異。不是評論作者用功不深,確實有些主題與感觸不到切身接觸或刻苦想過,無法有正真正銘的收穫。後面的章節幾乎都在談死亡,能知道作者已逐漸有些對死亡的正面想法,不再因為喪子而總是負面批評死亡。這是很建設性也很難得的,祝福作者。
    我想各章節應該是一個時間順序寫下來的,看到後來作者的傷痛逐漸平靜了,一些疑問也找到了出路,作為一位後知的旁觀者我仍替他開心,儘管不是開心的事。雖然我自己對作者那段時間的意義、疑問等也曾思考過,不如說是一直都在思考,也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是當自己真實受到那種衝擊時,真的能從容面對嗎?還是也如作者陷入深深的無意義、悲痛之中呢?作者的文字是很好的分享,讓我知道人遭遇至親劇變,心態想法會如何;雖然作者不知道,不過藉由閱讀此書,其實我也一起感受到了作者的悲痛,也認識了谷神,他是個怎麼樣的人。這樣或許也算幫助到作者了吧!
    坊間如果還有這種死亡體會的書,會想要再閱讀。對理解人生頗有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