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記憶心理學以「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來表示喚起早年回憶的嗅覺能力,通常只是一個飛快、幾乎瞬間即逝的過程。
2. 另一方面,某些心理學家懷疑普魯斯特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它牽涉的主體並不明確。
3. 嗅球的傳導路徑很短,因此很容易追蹤。它們與大腦邊緣系統有直接連結,跟其他部位(例如新皮質)的聯繫很少。擁有這個專用途徑的代價,就是它喪失管道去接觸掌控語言的腦組織。
4. 過去發生的事,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對我們有意義,那就是:讓我們能為前方正等著我們的事做準備。這麼看來,記憶的焦點並非在已經發生的事上,而在於將要發生的事,這也是我們的記憶為什麼是「面向未來」的原因。
5. 「癲癇性既視感」。杏仁核、海馬體與部分的大腦顳葉處於同步活躍的狀態。大腦顳葉加工處理我們當下的體驗,將其結果傳送給海馬體,但是海馬體的同步啟動,卻將這些傳送進來的新資訊解讀為一個記憶。
心得
看到目前與我預期的科普書不太一樣,我覺得本書比較像科學故事書,作者在每個有關記憶的主題大致上先講述歷史,然後講有關的故事,差不多就結束主題了。我期待的科學知識這邊,在本書是較少著墨,似乎較無科學知識普及的功效。閱讀作者的前一本書,《懷舊製造所》主要寫他數十年來的研究心得,關於大腦運作的機制也是書寫不多。不過記憶的機制迄今也是不甚明瞭,有顯著的發現多現於病腦研究。但病腦研究終究是初級瞭解而已。不知道這樣的背景是否造就了本書科學乾貨密度不高?薩克斯醫師的著作也是知識密度不高,不過其文筆好,而且是他幾乎都在病腦研究,知道這個前提去閱讀薩克斯的著作才不會給予錯誤評價。或許我不會再看本作者的著作了。
關於本書書名,可能的原因是刺激的強度。過往的刺激強,但年老的刺激弱了,造成時間記憶感弱。不過同樣的作者也無給一個較明確的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