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我的神鬼人生 李家維 廖宏霖


1.  無限回推的起源也許並不實際存在,但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統一性中,有多元且獨特的可能性。換言之,我們是這麼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2. 在心理與生理遭受到強大衝擊之後,深藏在我腦中的某個時鐘似乎也在校準中。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回憶過去,也會讓大腦分泌類似多巴胺或腎上腺素,也是人體的一種回復機制?

3. 在每一種可能的人生腳本中,一個人能夠安然且順遂地存活下來,除了自助還需要他助,這與生物界也很相似。所謂的生態系,並非只是弱肉強食的體系。很多時候生物間也會彼此互助,以度過可能的難關。

4. 「忘」是很重要的事,不是真的在記憶中把它抹殺掉,而是不讓它持續地困擾自己。適應與演化的前提是承認與接受,承認自己的失敗,接受自己的不足;有了這個前提,生命演化的動力,自然而然會帶領你到下一個更適合你的地方。

5.「物」本身是中性的,但「博」的觀念,就打開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從最微觀的到最巨觀的,都源自人們對於「博」的某種偏執。

6. 細緻觀察的能力,或許也來自我長期的專業訓練。換句話說,生物學家就是要有非常細膩的觀察與感受能力,才能從各式複雜的生態環境中,看見值得進一步研究之處。

7. 科學的本質就是「不簡單」,我不是說「難」。正是因為它的「不簡單」,這件事才會如此迷人。

8. 踏上講台並非要成為捏塑靈魂的人,更多時候我更像是個樂於與人分享的人。學生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更多時候,他們像是一株不知名的植物,我只能施以養分,不能替他們決定開出什麼樣的花。

9.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並不是壁壘分明的平行線,「生命」就是它們的交會點。




心得
    看了本書才認識這位有著傳奇人生的生物學家,李家維教授。本書是自傳,但是楔子是他一次嚴重車禍,30多小時後才獲救,中間受困山谷瀕死的體驗與感想。據說人在重大關頭,或領悟到瀕死時,會有特別的想法,本書每章開頭他都在述說當時躍上心中的想法。不是有什麼遺憾,而是一生做過的事、特別的經驗。如他說為什麼這些事情在腦中塵封了數十年,現在會不知為何出來呢?或許這種機制能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是一種治療機制;也或許當時大腦正在不正常放電吧?
    很佩服作者的經歷,一言蔽之可能是熱情、衝勁十足。這種人很難讓人討厭,而且他對自己的興趣熱情相當大,從一開始的矽藻研究到後來的化石、生物磁鐵等,每每都有斬獲,甚至屢次獲刊《科學》與《自然》,但是跳躍式的研究以我來看似乎有點雜了,以致於到後來感覺他的專業不知道算哪一個?
    我認為作者是優秀遠超於我的人,他在許多科學問題上都取得成果,但可能不是最一流的。諸如挖到化石證明生命更早,這其實無甚建立嶄新的科學理論;找到蜜蜂體內有磁石,同樣是發現,但對於回答背後機制問題或建立理論無甚幫助。回推可能《科學》比較喜歡接受實驗科學,而非理論科學。不過他本人應該算實驗家,如實驗物理學家,而非理論物理學家,用這樣的理解來看他比較正確吧!
    在在讓人佩服的是他的衝勁。每當確立想法,馬上行動,不管是電話或見面,以熱情感染人或以過去研究說服人,是他成功的關鍵。這也是極少數人能夠做到的。個性加上在做對的事,就能產生好的果實。另外他對物種保存的發心與行動,更令人敬佩。首先從零開始,從打電話聯絡找地找錢,四處碰壁一年多,還能持續進行不灰心,就已經夠讓人尊敬了。在成行之後,還可以自己也跟團出去在雨林蒐集植物,一待就是超過200天。不過想小小吐槽是動物物種消逝的速度比植物更快,有無想過動物保種呢?
    最後的作者自白終於讓我恍然大悟,其實他的人和與成功原因無他,最重要是熱情以及樂於與人分享。有這兩項加成,很容易感染他人。縱然他天分高,一路上如沒有他那些人際關係幫忙,那他這輩子超過一半的事做不成。實在佩服這位前輩,很高興能知道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