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人要死了,房間裡聚集著親屬和朋友,都在望著他,而他卻不能抗議或抵制,這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恣意肆虐,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
2.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我本人遭受的疼痛並不多;有時候我能隱約感覺到疼痛,有時候是極大的不安,有時候則是焦躁、不耐煩。
3. 當死期將至,死亡似乎是世界上最簡單、最自然的事。
4. 讓我感覺最強烈的、仍然留在我記憶當中的顧慮就是發現自己精神變得空虛,思想和情感同樣是麻木的,我甚至沒有足夠的力量懼怕什麼。我只是意識到生命,卻幾乎意識佈不到自己的身分。
5. 我總是認為,驅使人們行動的動機有兩種,就是符合社會習俗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
6. 隨著生命之泉開始緩慢地注水,有活力的思想首先恢復原狀。我最先想到的是情感,然後是知性生活,接著回歸的是社會的和傳統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對金錢、地位、人生抱負的考慮。
7. 我真的追悔莫及的是,我過於專心致志於自己的工作和事情,所以很少抽出時間做些讓他人的生活更甜美、更幸福的事。
8. 我自身的體現表明,在死亡的邊緣,你幾乎完全不可能回想過去,你的想像力變得遲鈍,你的各種感官集中在衰落的生命裡。
9. 孤獨感的體驗是那麼強烈,被完全隔離的感覺是那麼無奈,你根本不會想到與死亡有關的任何東西,至少我不會。
10. 人們很快就會厭倦痛苦,甚至厭倦快樂,但是從來不會厭倦幸福。
11. 生活的真正恐怖是寂寞和孤獨,遠超出所有其他種類的恐怖。
12. 我們認為迅速而又無意識度過的時光是最愉快的。我們似乎無法忍受的,是一個人與自己的靈魂孤獨地坐在那裡。
心得
一段奇特的經歷,作者是一世紀前的人,經歷了2度瀕死的經驗最後康復回來。他把那2段經驗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以他來說,在瀕死時其實感到的是孤獨,至於死亡的威脅本身,以及疼痛,似乎不那麼明顯。這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子嗎?孤獨這一恐懼,在本書前後都常常出現,不知是高敏的人才如此感覺?
在我小的時候,有時晚上,萬籟俱寂,我也會感受到非常深的孤獨感,有時是在夢境之中,那種孤獨感強烈到使人有哭的衝動,甚至是哭不出來的衝動。或許我與作者某程度上是同一類人。
隨著生命力恢復,他首先感受到愛,接著是知性的感覺,如幸福、正直等;最後是世俗的思維,大約是名譽、事業、財富等等。在他被禁錮在床上時,說感到最後悔的是沒有促進別人的幸福生活,都只專注在自己的生命而已。但在書的最後他康復回家了,想到的主題是宗教、人際關係、恢復活力等,「幸福」主題沒有再出現。人險境時的懺悔,在安全後果然還是被世俗給蓋過去了呀!
除了對瀕死的感受外,本書最多篇幅大約是對宗教的思考。在床上時多提到理性來看待宗教的證據,但我覺得這似乎是有些錯置了,或許那時剛萌芽的理性思考影響了他看待宗教的角度。人在虛弱時會想祈禱或求助於神明,在宗教他質疑的篇章的最後總是會回到他仍然很堅信上帝,常讓我莞爾,因為以現代看來他這是很矛盾。在該時空每個人都必須信仰上帝與聖經,不似現在這麼自由,這樣的限制也對他的思考造成了矛盾吧!
最後康復後,說會不會從此就不再懼怕死亡,他寫說仍然會。但是經過這些他的信仰更堅定了(?)經歷過可以獲得一些體驗,但是仍怕不怕死亡就必須直面恐懼的中心原因及深刻思考過。以作者的原因一是非常孤獨,二是身分無法存續,也就是我就消失在世界上了。這兩個原因似乎在本書內容中他都沒有好好的思考,如何面對它們,自然下次再遇到還是會害怕。希望作者在本書之外的時間有好好思考過,因為不只是他,這是全人類都害怕、恐懼的中心原因。
本書可增加一些瀕死的親身感想,仍可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