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慢慢發覺,很多我原本很喜歡的流行歌曲,聽過幾次之後便覺得無趣,但很多古典樂曲卻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感覺和謎團。
2.認識得愈多,你自己的喜好便會慢慢成形。有些作品會成為你的最愛,有些會提升你對音樂的認識,有些則是會提升你對你自己的認識。
3.穴居時代最古老的樂器,是猛獁象牙與鳥類骨頭做成的笛,距今已有四萬多年的歷史。
5.對位和複音音樂差不了多少,但嚴格來說,複音音樂是音樂織體的名稱,對位是寫作複音音樂的技巧。
6.中世紀音樂多半使用調式,而不是現在常見的大小調,不免讓我們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聲音比較豐富,和聲也更為熟悉。但只要你習慣了中世紀音樂,便會覺得其力量不輸其他音樂,例如中世紀的舞曲就非常強勁有力,令人無法抗拒。
7.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仍是調式音樂,也就是以大小調之外的音階為基礎。直到十七世紀之後,才出現大小調為基礎的音樂。而文藝復興時期各調式間的差異比較不清晰,有時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
8.平均律鍵盤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巴哈創作這套樂曲,採用的是他喜愛的「優律」,而非平均律。但我們使用常見的譯法。
9.到了十九世紀三零年代,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勝出,因為平均律最適合用來處理貝多芬跟他的門生所創作的愈來愈複雜的和聲。
10.〈馬太受難曲〉讓人想起大家都經歷過的失去的經驗。我們都將失去心愛的人,都會受苦,也都會死亡。巴赫在這部作品描寫的,就是這種無可逃避的悲劇。
11. 天才與靈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我們只能盡量探究,但天才終究是一個難解之謎,即使天才自己也不得其解,我們只能從旁欣賞讚嘆。
12. 啟蒙時代是尊崇理性的樂觀年代,音樂曲式與和聲也講求清楚易懂。因此悲傷的音樂逐漸式微,莫札特最偉大的歌劇全是喜劇。樂隊逐漸發展出一種標準配置,也就是我們現代熟悉的弦樂器、管樂器、銅管樂器的組合。曲式也漸趨合理化。
13.奏鳴曲一般的形式是一個三節樂章,稱為呈示部、發展部,以及再現部。實務上奏鳴曲式的作品很少會按照這一套規則。
14.奏鳴曲式也入侵了其他音樂曲式。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那種簡單的總奏-獨奏-...的結構,到了古典時期就轉變成協奏曲奏鳴曲式。輪旋曲這種古老的曲式,也就是ABACADA,變成輪旋奏鳴曲,類似ABACABA。
15.在作品中「表現自我」是下一個世紀才流行起來的觀念。古典時期的音樂創作者更想表達世人皆有的情緒,所以他們愛用傳統的曲式,給觀眾一個可以掌握的起點。
16.海頓就算不是改革派,也留給後世精彩的音樂,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構想。貝多芬的創新概念,很多其實是海頓的原創。
17.莫札特的父親是知名的教師,作曲本事平平,將莫札特養育成一個聰穎卻平庸的人。莫札特能有後來的成就,其實是多年刻苦磨練的結果。
18.莫札特一生中只有幾次簽名是用中間名,也就是「阿瑪迪斯」,意思是「上帝所愛的」。
19.二戰期間,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搭搭搭等在摩斯密碼代表字母V,於是成為同盟國的勝利口訣。
20.要想看透貝多芬,秘訣在於不要理會那些喧鬧,要重新發現貝多芬不懈追求結構統一時,所流露出的熱情、人性、奇異,以及無窮無盡的變化。聽音樂就好。你不會找到「貝多芬」,但你會遇見許多難忘的作品,帶你認識新聲音、新情感。
21.每一種藝術的浪漫主義核心哲學,都是為了摒棄「理性的冷漠光芒」,這道光芒曾是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支柱。啟蒙時代崇尚科學、理性、溫和、普世,以及充滿希望的未來;浪漫時期則是歌頌情緒、過度、怪異、無法實現的、個人的。
22.民族主義是一種其實沒有道理的意識形態與審美觀,妄想與謊言佔了一大半,卻在藝術的事界,屢屢激盪出佳作。
23.標題音樂作為將音樂、文學及視覺媒體這幾種藝術整合在一起的一種手段,成為浪漫時期的代表音樂,一直延續到下一世紀。與標題音樂相反的是「純粹音樂」,又稱「抽象音樂」。
24.英國管不是來自英格蘭,也不是號角,比較正確的名稱是中音雙簧管。
25.李斯特放浪又外向,蕭邦則是個性內向,演奏風格也很保守。李斯特的鋼琴曲華麗而多彩,蕭邦則是細膩而文靜,但創新多元的程度絕對不亞於李斯特。
26.現代主義藝術家將創新奉為圭臬,所以現代主義有一句老口號:「無論好壞,新的就行。」
心得
作者為作曲家,教授。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增進一點點古典音樂的知識,另外就是對作者的音樂感受力感佩。我感受到,對一門知識相當熟悉,只是入門的第一步,儘管這樣已經很少很不容易了。進一步,要對該門學問、大師能夠真正的親身理解,這就需要相當時間的浸淫、環境的配合、契機了,相當不容易。更深入的,是對於這些親身理解,能夠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受大師左右。真正的這種境界相當難,所謂受左右不是總是提出批評及唱反調,而是因為與該學問作者、大師有了同等深度的了解,所以經過消化思考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解,可贊同大師、可參考大師,但不必以他為依歸。這是深入了解後的見解,不過現在的學問人,受功利社會鼓勵提出意見,大多的意見不是深入親身理解過的產物,更多是標新立異之作。
上述是對作者的感想。綜觀全篇,作者對於各時期,各作者可說是如數家珍,至哪作品入門、哪作品能深入體驗、哪個版本好,都有提供給讀者,用功之深、時間之久可見一斑。除此之外,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已能完整闡述自己的看法,表示他已到認識圓滿的境界了,知道各個的性質、優劣,並能流利完整理論說明為何。希望有天我對自己的學說也能如此圓滿流利。
看到最後有感,如同作者在前言所寫,他在青少年時期也喜歡流行樂,但是重複一直聽卻會愈覺不耐煩。反而是古典音樂愈聽愈覺得其強而有力,變化萬千,更有深度。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古典音樂常常是無標題,且除了調性外,沒有特定偏愛形式,而流行樂為了市場,會趨同於某些音調組合。不論這個,古典音樂僅有標題、甚至無標題,都能使聽者想像或感受曲調的情境與故事,時空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每次聆聽可能感想都不一樣,是如此豐富的原因。我也不是要成為一個專業藝術欣賞人,但了解了作者介紹的這些樂章、作者,大大開拓我的聽覺經驗。畢竟人生就是經驗,五官之一的聽覺若只聽過往自己的興趣,或認識的那些而已,那範圍就窄的令人遺憾了。認識這些,真是大大豐富我的聽覺體驗,如同讀很多書、看很多景,都是人生重要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