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石油世紀 丹尼爾.尤金 Daniel Yergin


1. 早在公元三千年前,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就已汲取一種從裂縫處滲到表面的半固體黏軟瀝青。最有名的產地是距巴比倫(今巴格達)不遠的幼發拉底河畔希特(Hit)。

2.拜占庭自公元第七世紀起就利用「希臘火」攻打船艦、塗箭頭、製造原始手榴彈。

3. 比塞創業時的大環境是,把石油煉成煤油的技術有了,價錢便宜的煤油燈也發明了。比塞與賓州石油公司要做的是:找出新的原料供應來源,以便建立長期化、規模化的作業。

4. 佛萊格勒輕易發過小財從此學到教訓:重視合作與競爭。他與洛克斐勒的關係讓他講出另一句名言:「建立在事業基礎上的友誼,比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事業來得好。」

5.十九世紀結束時的照明,主要是靠煤油、瓦斯和蠟燭。

6.老羅斯福認為托拉斯有好壞之分,只有壞的應該解散。他在任期間,政府發動了至少四十五次反托拉斯行動。

7.標準石油分成幾個不同個體:紐澤西標準石油,變成埃克森(Exxon);紐約標準石油,變成美孚(Mobil);加州標準石油,變成雪弗龍(Chevron);俄亥俄標準石油變成俄州石油(Sohio),又來又成為大英石油(BP)的一支。

8.一九一一年七月,德國砲艇美洲豹號駛入摩洛哥的阿加底爾港,藉此表示德國要在非洲占一席地位。此舉招致反效果,導致英國和歐陸(尤其是法國)反德意識更強。邱吉爾的看法頓時改變,從這一天起,他完全相信德國的目標是推行擴張主義。

9.一戰後有人說,盟軍戰勝德國,在某些方面看其實是卡車戰勝火車頭,確是實話。

10.在珍珠港日本人又重蹈覆轍。山本與其他軍事領袖都忽略了美國在歐胡島的石油補給,未把這一項列入攻擊目標。結果存放在夏威夷的石油全部運回美國本土。大約四百二十五萬桶油。尼米茲:「日本人若是破壞了儲油,戰爭可能就要再延長兩年。」

11.隆美爾:「戰役在發射第一顆槍彈前,就已經由後勤部隊決定了勝負。」

12.從四一年十二月至四五年八月,美國及其盟邦共消耗大約七十億桶油,其中六十億產自美國。




心得
    本書是石油歷史的鉅作,原文書成立於2004年,大概把石油開始寫到該時。原來一開始原油是為了提煉煤油,作為煤油燈的用途。原油提煉出煤油的過程產生石油,當時是沒用途的廢物,只能偷偷倒在河裡。而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燈不用吃油了,一度使原油企業瀕臨倒閉。後來發現作為燃料更快速、更穩定。最早期賣石油是在雜貨店裡面,一罐罐這樣賣的,加油站是標準石油分裂後才發明的。
    由於地上物法,每發現一塊油田各個抽油商就瘋狂抽油,因為土地下面只要你能抽,都是你的。所以在二十世紀初期,每發現一塊總是突然瘋狂抽油,大量生產,然後一下子就枯竭了,同時也造成市面油價大幅波動。這要到地上物法修改,並且整合抽油業,擁有特別許可證後才較穩定。
    石油牽動歷史發展,一戰前邱吉爾原為保守派,被德國海軍展示實力嚇到後,體認到保守綏靖是不對的。在任海軍大臣時一個劃時代的創新:棄優質威爾斯梅,讓英國皇家海軍軍艦全面使用石油動力。這樣可以提升船速,提高戰鬥力。美國大概同時期也跟進這樣的改變。
    看到目前真的是看盡商人的貪婪,只要哪塊地有石油,那塊地瞬間就會變成是非之地。惡名昭彰的賽克斯-皮科協定,就是兩國外交官為了要哪塊產油區為自己國保護範圍而定,造成今日諸多問題。
    日本為了油料供應指涉荷屬印尼群島。在此之前日本於中國戰區,美國都是不干涉的,並且當時八成的日本用油是由美國進口的。就算到日軍轟炸重慶,小羅斯福仍然不同意國內禁運聲浪。他的想法是若禁運日本,日本將會出兵印尼,美國又要分兵於太平洋,所以就算日本打中國,美國仍要賣油給日本。但日本缺油的恐懼心理之下,在美國凍結在美日產後開始行動了,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為的是保護其攻擊印尼產油地時不會被美國側面攻擊。當時軍政府甚至有攻下美國本土的說法,相當狂妄。有人說二戰是生產戰勝殺戮的故事,確實精闢。
    看此書能知道,幾乎近代諸件大事,都是由石油牽動的。不論是石油產地、產油權、過路地,都能引發權力紛爭。既得利益者如歐美要鞏固自己在當地的利益,其所用的地上物法案其實並不公平,還有簽約時都是過時的王權,不一定是現時的憲政國家。而中東國家政權又不一定是法治民主憲政政權,對於民眾也不一定好的,都沒有真正善良與正義的一方,有的只有利益而已。真的是石油看盡現代史,而我們人類對石油已經中毒上癮了,離不開石油。石油是便宜、便利的能量來源,突然聯想到便宜的工人,一樣是便宜、便利的能量來源,難怪有人礦之稱。現在全球生產中心的中國就是因為便宜工人,那麼是否其也像新石油一樣?
    本書資料豐富,相當精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