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昆德拉所喜歡的「終極悖謬」的概念,其實就是指在各種荒謬的情況下,「所有存在的範疇是如何改變他們的意義。」
2.這個力量的來源,也許不是來自非常愉悅的內在,而是來自內在自我的衝突和苦悶,但這些拉扯所產生的力量,讓我的生命產生更多火花。
3.寫作是孤獨的,所以當我感受到和讀者之間存有共鳴,那種心靈之間的交流和靠近時,會覺得特別安慰。透過文字,我們擁有共同的感情,我的文字會變成你的心情,於是我們之間將共同擁有同一個時空。
4.書寫是一種獨處,是一種愛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種自我陪伴的方式。
5.我們三個人都不是第一名,但都持續創作直到今天。所以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執著於第一名,因為就算不是第一名,我們也可以好好寫作。
6.最後都會發現,人「所欲的」都是因為不在眼前,正因為不在眼前才會長存心裡。等到欲望被實現,「在」反而成為「不在」,那就是人類痛苦的地方。
7.要到遠方就必須旅行,而向外的旅行是身體,向內的旅行是心靈,因此旅行的形式就形形色色,出國、與人交流、參觀、回憶、甚至看書,都是「廣義的遠方」,值得去旅行。
心得
本書是上海銀行的某基金會贊助,每年定期請作者來分享的講座。大方向是文學夢,作家們可以講自己的經歷,如何開始寫作的,或是寫作當中的心得。由於不只是成長經歷報告,更多是過程的心得收穫,故蠻有可看性的。不是一般散文,也不是自傳文,而是人生經驗談。在這當中,我才知道楊翠作為楊逵的孫女,中間的掙扎、苦悶與努力。也才知道她為了離開,不填東海填文化,瞬間造成楊逵的失落及衰老。由於沒看過她的單行本著作,這些都是本書才看到的。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李敏勇等。幾乎所有的作家學歷都不顯赫,更多的是高中時期就開始創作或擔任編輯,蠻多都是在青春期時就有很強的創作欲。我想這個階段應該相當人都有,連我自己也有一段心裡總是千頭萬緒,很想寫下來一段故事的時期。不過絕大多數的人後來就停止創作了。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就是他們從沒有停止創作。過了青春期後仍堅持創作不輟,這個過程想必是孤獨且痛苦的,但他們也都走過來了,這點上頗令人敬佩。讀李敏勇可感到對社會的批判,一路走來也始終如一。何致和和白靈是看本書才認識的,白靈博學多聞,從心所欲,閱讀廣且深,讓人佩服他達到的境界;何致和條理清晰、中肯有料,竟然堅持到得獎,是值得注意的作家,有《地下鐵》。我對於現代文學、散文還是太生疏了,本書在新書架發現,借閱之真是太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