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的歷史永遠是關於「我們」是如何來到這裡和現在的,所以對敘述視角的構建便天經地義地由誰是這個「我們」和「這裡和現在」的定義是什麼來決定的。
2.大約五千五百年前,幼發拉底河沿岸有大約十二個城市聯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群體,叫做蘇美(Sumer)。書寫技術、車輪、手推車、製陶的轉輪和早期的數字系統被發明出來。後來來自上游的阿卡德人(Akkadians)征服了蘇美人。
3.迦勒底人重建了巴比倫城。他們使用十二進位,這就是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以及一分鐘有六十秒的由來。
4.波斯的皇帝追求的是一個帳棚之下額害、多種族策略。他們掌握廣袤帝國的秘訣在於讓所有的民族照他們原來的方式生活,原來的領導者也得以保有權勢。後來的穆斯林也採取這樣的做法,並且在鄂圖曼時代中得到了秉承。
5.瑣羅亞斯德教教士稱為「法師」(magus)。根據基督教的故事,東方三聖人便是瑣羅亞斯德教士。「魔術師」magician便從magi的字根演化而來。
6.坎大哈的舊名是伊斯坎達爾(Iskandar),這是「亞歷山大」在東方的發音,Is的發音消失了,而「Kandar」的發音則軟化成了「Kandahar」。
7.新統治者稱自己為帕提亞人(Parthians)。帕提亞軍隊是歷史上第一支鐵甲騎兵軍隊,盔甲騎士騎在盔甲戰馬上,像歐洲封建時代騎兵。回馬槍(Parthian shot)。事實上Parthian一詞或許來自於Persian一詞的訛誤或變異。
8.「阿」Al意為「此一」(the),「拉」(lah)是以拉(ilaah)的簡略形式,意謂「神」。簡而言之, the god之意。穆罕默德並沒有說:相信一位名為「拉」的神,因為祂是最大最強的神。
9.遷徙在穆斯林的歷史中佔有如此榮耀的地位,是因為它標誌著穆斯林社群—烏瑪(the Umma)的誕生。遷徙前,穆罕默德只是一個擁有個體追隨者的一個傳道者,但是在遷徙之後,他成了社群共同體的領導人,對他來說意味著立法權、政治方向和社會的指導。
10.真正的古蘭經是不可分割的一整套系統:包括詞句和它的意思,當然還有它誦讀的聲音,甚至還包括書面形式的古蘭經的字體。對穆斯林來說,不是穆罕默德這個人讓人們皈依了伊斯蘭,而是古蘭經通過穆罕默德來讓人們皈依了伊斯蘭。
11.「Jihad」一詞更好的翻譯也許是「努力奮鬥(struggle)」,這樣的解釋和西方人所熟悉的社會正義運動具有同樣的意涵,如果努力奮鬥是為了一個正義的目的的話,那麼它就被認為是高貴的。
12.哈里發(Khalifa, caliph)詞的意思指的是「代理人」。當時這樣的頭銜並不存在,沒有人知道這個頭銜的意義和它所擁有的權力為何。
13.阿里的支持者是什葉派(Shi'i),這個詞在阿拉伯文中就是「黨派成員」的意思。直到今日,他們始終認為阿里才是先知唯一合法的繼承人。
14.什葉派信徒給了阿里不同的頭銜,稱為伊瑪目(imam),「伊瑪目」原本是指禮拜時的領拜人。
15.什葉派不覺得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上天堂,除了先知訓示之外,直接來自真主的指示依舊降臨人間,透過某位真主選擇的人士讓信仰者沐浴在靈魂救贖的慈悲之下。什葉派信徒將這樣的人物稱為伊瑪目。
16.伍麥亞帝國的興起可以說是伊斯蘭教誕生作為宗教事件的終結,開啟了伊斯蘭作為文明和政治帝國的開端。在西方,伍麥亞標誌穆斯林偉大歷史的開端。
17.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受壓迫的受害者。波斯人是伊斯蘭教翁受壓迫的民族。波斯人和什葉派都彷彿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18.《一千零一夜》中一磚一瓦都閃爍著光芒的巴格達,阿巴斯王朝晚期有許多民間傳說變身為文學作品,阿拉丁神燈可回溯到最有名的阿巴斯王朝第四任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的任內,那段時間被人們表現成輝煌和公正的顛峰。
19.遜尼派法律的四大學派:哈奈菲學派;馬力克學派;沙斐儀學派;罕伯里學派。
20.到十一世紀中期為止,穆斯林建構三個偉大的文化工程,分別是學者-神學家,哲學家-科學家,以及蘇非神秘主義者。分工分別是:在各方面讓伊斯蘭教的信條和法律細緻化;揭示自然世界運行的奧秘和原則;以及發展一套能讓個人與真主結合起來的方法。
21.西元九六九年,來自突尼西亞的什葉派戰士控制了埃及,宣布他們才是真正的哈里發,因為他們說是先知女兒法蒂瑪的後代。全新的首都取名為卡希拉(Qahira)該詞是「勝利」之意。在西方這個名字被拼做「Cairo開羅」。
22.從傳統上看,歷史學家認為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一共發生了八次了十字軍東征,但實際上這段時間裡的任何一個時間點上都有十字軍不斷的來來去去。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是十字軍東征運動持續了二百年,其中有八次東征人數較多。
23.似乎沒有穆斯林將這場戰爭定位成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史詩級衝突,這只是十字軍單方面的想法。就穆斯林而言,他們只是單純地認為是降臨到伊斯蘭頭上的災難,而不是兩個文明之間的大衝突。
24.一旦穆斯林了解十字軍的政治和宗教動機,他們就在「al-Rum」(拜占庭人)和「al-Ifranj」(法蘭克人)這兩個概念間畫出了清晰的界線,穆斯林並不把這一系列的暴力行為稱為十字軍戰爭,而是稱為「法蘭克戰爭」。
25.今天的大部分伊朗人都屬於這一派別的什葉派,因此十二伊瑪目派是當代什葉派中的主流。
26.基督教曾是在逝去的羅馬帝國的框架中發展的,它發展出了和羅馬行政等級制度相似並且受其影響的教會等級制度。當帝國的結構崩解以後,基督教的結構自然而然地取而代之,成為了繼續支撐人們生活的框架。
27.基督教本來就是一個以個人為出發點的宗教:一種給個體提供救贖的宗教。然而伊斯蘭教,則是一項提供給社群的計畫,是指導一個社群要如何運行的宗教;任何旨在保障每一個個體都有權按照他自認為的最佳方式去踐行宗教的運動,這樣的運動本身就和伊斯蘭教的核心教義相悖。
28.對歐洲人來說,波斯人根本就不是敵人,而只是背景而已。對歐洲各國人來說,他們的敵人是歐洲其他國家的人。
29.「大博弈」(the great game)代表的是英國和俄國為了爭奪從北方的沙俄一直到難邊的大英帝國之間的所有領土的控制權的各種努力。這一大片土地都曾是薩法維波斯的領土,包括了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
30.在蒙兀兒軍營中,他們的語言被混合到了一起厭成了烏爾都語(Urdu),這是一種揉合了印地語、波斯語和突厥語的全新語言。
31.就和面對蒙古大屠殺的時候一樣,穆斯林必須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穆斯林擴張的勝利證明了天啟的真實性,那麼當穆斯林無力面對這些外國人的時候,這樣的現象對於信仰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32.在猶太散居各地的兩千年中,他們通過圍繞在猶太教的周圍來延續民族認同感,而猶太教作為一種宗教,所具有的意義更多是文化上和歷史上的意義。
33.英國把同一塊土地許諾給了哈希姆家族、沙烏地家族、歐洲的錫安主義者、實際住在那裡而且快速發展著民族主義可望的阿拉伯人。
34.在一九二五年,阿塔圖爾克宣布哈里發制度壽終正寢。從各種實用目的來看,哈里發王國在好幾世紀以前就滅亡了,但是在從伊斯坦堡一直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域中,哈里發在公眾的想像中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是世世代代延續下來的普世社群夢想的化身。
心得
本書是講述伊斯蘭世界的歷史的故事,不是單指哪一個現代國家的歷史。伊斯蘭教在西元七世紀創立於麥加,阿拉伯半島,一開始就是一個建構新社群的、具有規範眾人行為準則權力的宗教,與基督教不同處在於基督教把天堂設定為人要去的地方,而伊斯蘭教把天堂設定為人可藉由改變來實現的地上,因此此宗教就有成為國家的指導,而無法像基督諸教有教宗,可與地上的諸王共存的現象。
在穆聖之後,一共有四位哈里發,此都是宗教性伊斯蘭國。但第四位哈里發阿里遭暗殺後,其子被伍麥亞家族(時為敘利亞總督)壓倒性的力量下殺死,宗教性國家結束了,開始了世俗性的伊斯蘭王朝:伍麥亞王朝,以及支持阿里的穆斯林教徒黨人:什葉派。此時還沒有遜尼派的稱呼,直到阿拔斯王朝,把有別於什葉派的其他普遍穆斯林稱為遜尼。
穆聖宣傳教義及四位哈里發努力擴張宗教國的直接結果,看來是為伍麥亞王國作嫁,世俗的國王藉由宗教的宣傳為工具,行擴張掠奪之實。伍麥亞王朝的建立在於滅了穆聖的血脈;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不遑多讓,類似血色婚禮那樣偷襲滅門伍麥亞血脈,僅剩一隻不知是真是假的伍麥亞族人到安達魯西亞另建哈里發國。而阿拔斯王朝的滅亡一樣令人悽慘,被馬木魯克給殺害了。
看歷史的重點,除了看興起,我現在更會在意滅亡。帝國燦爛而偉大,歷史悠久,但終有滅亡,而且滅亡通常令人唏噓,竟然落得如此下場,而且通常是抄家抄斬。比對蓬勃發展的時刻,一種空虛感油然而生,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在鄂圖曼帝國之後,伊斯蘭文明的重點逐漸落到鄂圖曼這邊。但是在歐戰時中東地區、原阿拉伯地區被歐洲國家競相『保護』,其實就是類殖民的意思,以及惡名昭彰的賽克斯-皮科協定。雖然說現代的國土邊界早已不是這個協定中的界線,但此協定仍然造成相當大的後遺症。固然當時有更多複雜的背景因素,如工業化、民族主義、世俗主義等的影響,但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伸手進入中東造成直至今日的危險因素,特別是英國,是無法迴避的責任。
看世界的觀點不只一種,敘述歷史故事的角度也不只一種,只缺合適的整理者及敘述者。這是我看本作者第二本書,仍然折服其非常豐沛的歷史知識,清晰、流暢的敘述手法,以及算公正的立場,不摻雜太多暗示。補足我世界史不足之處。希望能以同樣的方式了解中亞史、及再次了解伊斯蘭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