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魚,什麼都知道 強納森•巴爾科比 Jonathan Balcombe


1. 志留紀時期,魚類長出了頷,實現了演化上的重大突破,得以獵捕並撕咬食物。頷的演化為魚類及一些早期的超級掠食者在泥盆紀的爆炸式增長提供了條件。正因如此,泥盆紀又被稱為「魚類時代」。

2.世界最小的魚,也是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是一種菲律賓呂宋島的小蝦虎。成年菲律賓矮蝦虎長僅7公厘,重約0.004公克。

3.鯊魚的視網膜附近有一層能夠反光的細胞組織tapetum lucidum。射到這層細胞上的光線會反射到鯊魚眼中,對視網膜的雙重刺激可以有效地增強鯊魚的夜間視力。貓及其他陸棲夜行動物的「雙眼放光」就是得益於此。

4.大多數現代硬骨魚擁有四種錐細胞。

5.魚類像我們一樣會被錯覺誤導,還會被即將到手的獵物給戲弄。這證明了另一個物種在自己感知的「周圍世界」中,能建構出並不存在的東西。這是「相信」的能力。

6.最初擁有腿和肺的魚類都已絕跡。今日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幾乎一半的魚都屬於鱸形亞綱(Percomorpha),在約1500萬年前達到物種多樣性的高峰。

7.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魚類不能發聲,但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比,牠們有更多的發聲方法。魚類能快速收縮肌肉、振動魚鰾、摩擦頷部的牙齒、摩擦咽喉等。

8.魚類敏感的聽覺,意味著牠們在面對人類製造的水下雜訊時格外脆弱。挪威沿海地區探勘使用的氣槍帶來地震般的威力,強烈雜訊直接導致附近大西洋鱈和黑線鱈的種類減少。

9.溯河產卵的技能,鮭魚需調動至少三個感知器官,即地磁感應、嗅覺,和可能用到的視覺。

10.電感應覺(electroreception)是種能感知自然電刺激的生物能力,幾乎為魚所有。這一至少獨立演化了八次的生存技能有很高的價值。水的導電性比空氣更強,這意味著牠們在水生環境中更有優勢。

11.電鰻輸出的電壓可達600伏特。電鰻的發電器官位於尾部肌肉組織排列的細胞中。

12.魚類的育兒行為至少獨立演化了二十二次。大約四分之一的魚類物種,約8千種魚會做出某種形式的看護後代行為。




心得
    本書是參考哲青選書所閱讀。長久以來魚給人的印象就是面無表情,好像沒有情緒,沒有痛覺,只被本能所驅使來行動而已,被視為是演化程度較低階的動物。本書引用豐富的資料,與許多向作者提供的個人故事,目的就是要帶給讀者不同的觀念,即:我們對於魚類的刻板印象,其實大部分是錯的。諸如痛覺、情緒等,其實以一些實驗或觀察魚類的運動姿態,是能夠得出牠們也有這方面的能力的。更高層次的動物能力,例如育兒、幫育兒、社群、跨物種合作等等,在不同種類的魚的實驗也有觀察到,確實刷新讀者對於我們的海中遠親不同的見解。
    我認為,「魚類」這一詞太過廣泛了,在水中凡是長像鯉魚形狀的,或是鰻魚形狀的,通通都叫魚類,這是橫跨數個綱、數十個目、超過三萬種物種。背景選手這麼多,那麼哪種有什麼行為自然是不那麼稀奇的。不過作者也說得很好,魚類演化到哺乳類出現數億年間,哺乳類再演化、進化,魚類也不是就此停止的。現在的魚類雖然和數億年前的魚類同是魚類,但也是一直有在演化當中的,所以有獨立演化出高等動物行為,確實也是可能的。不能以落後數億年的眼光去看待這類生物。
    不過這個論點對所有生物也一律適用。生物仍會受困於環境、個體大小、可互動肢體、腦容量、腦複雜度、可動用工具、溝工組織程度而有其限制。如作者所言,那麼細菌已經演化了五億年,都在進步當中,那不就飛天了。反駁到此為止,我仍然是很推崇作者對於魚類資料的整理與創新,增進讀者不少知識。
    最後一篇也是相當重要,提到了人類對魚類造成的毀滅性打擊。物種大幅減少,群體數量也大幅減少。由於現在捕獲網的進步,網子能長達數公里,一次毀滅一個區域整個生態系,相當的恐怖。副漁獲可能高達50%,等於一半都是白死的,相當的殘忍。以作者的建議是以後拒吃魚類,不過工業化下家畜養殖同樣有嚴重的問題,難道我們真的只能吃素了?本書對於魚類有許多讓讀者耳目一新的新觀念,讓我們能重新認識這類的生物,也能讓我們反省人類與物種、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能更珍惜這地球與萬物,是本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