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最初那九個月中,發展的速度可謂爆炸性,有時甚至會達到一秒「誕生」兩萬個新的神經元。作為比較,成年人即使在狀況好的時候,一天也只能製造出七百個新的神經元。
2.雖然幼童可能不懂語言,但他們能夠感受到溝通中非語言的部分,例如語氣,他們感受到憤怒話語中的張力與惡意。因為人生第一年大腦發展的速度非常快,這些早期的經歷對嬰幼兒的衝擊更大。
3.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節奏不可或缺。
4.大腦是製造意義的機器,永遠在嘗試理解世界。倘若我們的世界觀告訴我們人是好的,那麼我們就會期待從人的身上獲得好的事物。我們會將這樣的期望投射在與他人的互動上,因此引出他們的善意。
5.當你打不贏也無法逃跑,這樣你脫離外在世界,在心理上逃往內在世界。彷彿飄浮在空中觀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這些屬於另一種適應能力,稱之為「解離」。
6.解離反應釋放體內的止痛劑:內啡呔(Endorphins)與腦啡呔(Enkephalins)。
7.要判斷整體風險,負面經驗發生的時間點至關重要。
8.調節、連結,然後才是理性。在對方完成調節之前企圖講理是沒有用的,反而會更增加雙方的挫敗感。
9.你發生過什麼事?當中有另一個很重要的面向,也就是「你沒有發生過什麼事?」你是不是缺少了溫柔關懷?忽視毒害的程度,不亞於創傷。
10.人生最初的六年,發展中的大腦會經歷太多重要變化。倘若關鍵的神經網路沒有在正確的時機得到正確的「經驗」,一些基本能力將無法正常發展。
11.過去的經驗在你腦中製造的東西,已經存在的聯想無法刪除。心理治療比較像是建造新的聯想,創造全新、健康的預設路徑。
12.傳統治療有四大基石:一、向族人與自然世界尋求連結;二、透過舞蹈、歌唱打鼓,以節奏協助調節;三、一套信念、價值觀、故事賦予意義;四、使用天然迷幻藥物或物質促進療癒。現代治療創傷的方法基本上就是這四大基石的另類版本,只可惜現代方法很少全部用上。情感連結、節奏、認知行為療法、精神藥理學。
13.所有人類溝通的特質,都是來自於溝通失誤、發生布塊,然後加以修復的過程。
心得
本書類似主持人歐普拉與小兒精神醫師培理的訪談錄,歐普拉長期關注青少年發展、暴力等問題,在這個主題上與培理醫師合作超過三十年。培理醫師的觀點我是大部分認同的,他關注的自然是一般認為的特殊小孩,具有創傷後症狀或ADHD等問題。這些問題我也認為與神經發育、內分泌等器質性有關聯,而神經發展則與在發展的時間上外在環境、受過什麼樣的刺激有關係,因此當時發生過什麼事、或該獲得什麼刺激卻沒有接受到,都相當有關。一位細心的照顧者應該要注意到該問題的脈絡,才能真正有效的治療,但這需要時間與技巧,相當不容易。嬰幼兒在發展神經組織的速度是相當快的,因此頭幾個月、一直到頭幾歲的時間是關鍵期,在期間獲得正常的刺激,大大有助於穩定正常的人格。
本書中我的觀點也再次獲得認證,亦即我認為蛋白質的振動與思想、意識的形成相當有關。而放更廣的去想,那就是一種節奏或規律。培理醫師在本書提出「節奏」治療,對於很多心理疾病有效,我猜想他可能不知道原因,因為分解到最底層,這就是跟分子、原子的自主振動有關。有效蛋白質的效能就是組成分子協調振動的結果,所以可以打開或關閉離子孔道。傳統治療有舞蹈、節奏方面類,但現今精神治療都重在藥物或認知行為上,是一大遺漏。不過確實,一個良好持續的節奏,不管是真的樂器節奏,或是生活的節奏感,都對生命健康相當的重要。
其中貫通的精神就是,培理醫師認為精神或行為問題都有脈絡或故事可循的。這種想法可謂相當積極正向,也相當樂觀。這樣想的醫生就會努力幫患者找脈絡、找治療,就算不正確,患者也會感受到醫生的認真。我認為這種想法可以解釋超過半數的精神行為患者,但是不是萬能的。存在兩個缺陷:醫生找到的脈絡不是真正的原因,也可能是醫生自己認為的可能原因;另就是找到脈絡也無可奈何,無法可治療。不過培理醫師的態度仍令人敬佩。
本書讀來順暢,很像看聊天說故事一樣就看完了,也有獲得一些知識,是不錯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