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有宗教或多或少都把培養內在價值和道德覺知的基礎,建立在某種對現世與來生的形而上(亦即無法以經驗驗證)理解上。正如許多有神教的基礎是建立在神聖審判的教義上;同樣地,因果與來生的教義,也蘊含在無神教的道德觀念中。
3.不含宗教成分的道德與內在價值就像是水,是我們為了維持健康與生存每日不可或缺的養分。以宗教脈絡為基礎的道德觀與內在價值可比喻為茶,我們喝的茶主要是由水所組成。
4.分別人類的,其實是比人性的共通點還要膚淺許多的原因。
5.特別享受購物興奮感的人,容易激動又朝三暮四,總是在追求最新的潮流或最新奇的玩意。我認為現代的消費主義文化,更助長了這種喜新厭舊的行為。
6.真正的快樂需要內在的平靜或某種程度的沈著。
7.能大幅提昇真正的快樂與喜悅,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使命感和歸屬感:前者使人超越狹隘的自利心態,後者則讓人感覺到自己與他人有所聯繫。
8.雖然慈悲心乃因同理心而起,但兩者並不相同。同理心是一種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慈悲心則不單是分享他人的經驗,也包含希望見到他們脫離苦難的願望。
9.我們要慈悲的對象,不是行為,而是行為者。心懷慈悲,並不表示錯誤行為就不必受到譴責,反而是要採取任何必要的反對措施,同時寬恕做出這些行為的人,以仁慈的態度對待他們。
10.在很難做決定時,我一定會檢驗自己的動機。
11.覺知或當下覺知的藏語為sheshin,意思是注意自己的行為,也表示在行住坐臥間,都要誠實觀察並藉此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能覺知自己的所言所行,就能避免說出日後會後悔的話,或做出之後會懊悔的事。
12.自尊自重是一種自我形象,把自己視為擁護某些價值觀的人。因此,當我們很想放縱自己、做出害人害己的行為時,這樣的自我形象就會發揮遏止力。
13.破壞性情緒的共通特徵,就是扭曲我們對現實的認知。這類情緒會窄化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無法更全面地看待某個情境。
14.我們可以從身、語、意三方面來思考人類行為,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若能時時內省、專注自己經驗與行為的這三個層面,就能一步步加強情緒覺知力,對抑制自己的破壞性情緒很有幫助。
15.布施四種形式:一是財施;二是無畏施,意指確保他人平安,提供他人安全感,誠實;三是法施,意指提供舒適、關懷、忠告,以維護他人健康;四是愛施。
16.證悟三次第分別為:藉由聽聞(或研讀)而證悟;藉由思維而證悟;以及藉由觀修而證悟。此即為聞思修三慧。
心得
幸福是每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不管是宗教教義或者非宗教的哲學多有論述。達賴喇嘛不以宗教切入,他認為這是更根本的人性,所以應該是各宗教相通的、全人類相通的,而非信仰哪種宗教才能幸福。其中他認為幸福的基礎就是「慈悲心」。對人慈悲但對事公正,這才是正義的真諦。
雖然「慈悲心」聽起來好像很佛教,但是人皆有關懷之心、惻隱之心,其實它是全人的而不單是佛教的教喻。第二該有的要素是「明辨力」,是指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內在價值觀,然後在遇事時,審慎思考自己的行為,辨別自己是否言行符合價值觀。這也是「覺知」。
現代世界由於交通、資訊便利,在這方面以經大幅消弭的距離,逐漸有我們共同擁有一個世界的全人類觀。但是局部的紛爭、衝突、分裂仍然所在多有。不禁令人感嘆,其實分別我們的因素,遠比我們相同之處,要少得多,但是仇恨、報復、利益糾葛等讓世界各地充滿了衝突與暴力。全書可見達賴喇嘛廣懷世界的胸襟,他可謂是一位「世界人」了。過去受迫害、逃亡流離的經驗並沒有讓他成為一個暴力的恐怖份子,反而成了包容一切的偉人,就像曼德拉,這些人真是非常令人敬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