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人的宗教 休斯頓.史密士 Huston Smith


1. 等待時間的到來—每一個人,即使不一定在今生,都會明白享樂並非所要的一切。每一個人到最後會有這項發現的原因,並非因為享樂是邪惡的,而是因為它太瑣碎淺薄而不能滿足人的整全人性。

2.財富、名譽和權力是排他性的,因之是競爭性了,也是不穩定的。因為別人也要它們,誰知道什麼時候成功會轉手呢?貧窮不僅是個人財物的減少,乃是個人貪念的增加。

3.人性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有能力想像那沒有限制的東西:「無限」。人真正要的是無限的存在、無限的知識和無限的妙樂。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的話,人真正要的就是「解脫」:要擺脫那拘束我們的有限性,達到我們心靈真正可以欲求的無限的存在、意識和妙樂。

4.「本體之知」是對一切事物的知識。這裡所謂的一切事物不是指字面上的全知。更可能是指穿透一切事物的洞見。

5.與聖人相比我們就是孩子,小孩子會因我們認為的小事而傷心,他完全認同每一件偶發事件,不能以一生有不同片段的整體眼光來看它。假如我們能夠完全成熟的話,我們就會由一個比較大的框架來看這一世的生命。其實人如能這樣,就永不會終結。

6.瑜珈這個字(yoga)跟英文字牛軛(yoke)來自同一字根,而yoke有雙重的意思:結合在一起,接受訓練。兩種意思在梵文中都有。於是,yoga一般定義是一種訓練方法,用來引導人走向整合。

7.宗教永遠不光是道德,但是如果它缺乏道德基礎就不能站立。每種瑜珈的第一步,皆牽涉到培養不殺生、誠實、不偷盜、自我控制、潔淨、滿足、自我修練這一類的習慣。

8.「人格」一字出自於拉丁文persona,它原先是指演員出場,演出他的角色時所戴的面具,通過(per)面具說出(sonare)他角色的台詞。角色是面具,而在它後面的演員則是隱匿的,超然於他所表演的情緒之外。我們的錯誤在於誤以為我們現在扮演的角色就是真正的我。

9.愛神而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甚至不是為了解放欲望,或者為了回報,而只是為了愛。如果能成功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了解快樂。而且,我們每一步對神親近的強化,都將削弱我們對世界的緊抓不放。

10.生命之山,可以由任何一邊去攀爬,可是到達山頂時各條途徑就會合而為一了。

11.六者:權威、儀式、玄想、傳統、恩寵以及奧秘,每一種都對宗教非常重要。

12.佛陀譴責一切形式的占卜、寓言、前知為卑鄙的伎倆。他覺得凡是訴諸超自然並依賴它的,就等於是在抄捷徑。

13.Dukkha這個字在巴利文是用來指輪子的軸脫離了中心,或是骨頭脫臼了。第一聖諦的卻界意義是:生命脫離了它原來的位置。於是它就痛了。

14. tanha是一種特別的欲望。當我們是無我的時候,我們是自由的,不過要維持住這種狀態,卻正是困難所在。tanha乃是戳破這種狀態的力量,使我們對整體自由追求躊躇不前,滿足於小我。

15.有些問題被我們的語言多麼笨拙地提出來,以致於問題本身的形成就預先排除了解答。

16.對原始佛教來說,進步完全在於個人,是靠個人的理解以及堅決的應用意志。對大乘佛教來說,個人的命運是與一切生命的命運相連的,而它們最終是不分的。

17.一個國家可以假定其宣誓效忠詞中用「上帝監管之下」的片語,就表明了它的國民信仰上帝,而其實只是表示了他們相信了「信」上帝這回事。

18.對於禪來說,如果理性並非一個把心靈拴在地上的鍊子,它至少是一個太矮的梯子無法令人達到真理的全幅高度。因此,它必須要被超越,也正是為了幫助這超越活動而社寄了公案。

19.理想取代了社會習俗,自我的利益超過了群體的期望。別人怎麼行事,或者祖先在不知多久遠之前如何行事,已經不再是個人照做的足夠理由了。現在人們的問題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20.心靈是在由個人的群體關係所制約的態度和情緒的脈絡之中運作著,除非群體關係這一區域的經驗使我們有意去合作,提高理性很可能只幫助人的自利。

21.霍姆斯(Holmes)法官常說,他喜歡付稅是因為他覺得是在買文明。

22.早期中國宗教的特徵中,與祖先的連續感,祭祀、占卜,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重點在「天」而不在地。儒家作為宗教的整個層面,重要的在明瞭孔子把人民的關懷,從「天」轉移到「地」,而沒有完全把天拋棄。

23.「無為」不應該翻譯成什麼都不做或不行動,因為這些字眼暗示了一種懶惰或棄絕的空洞態度。比較好的譯文是純粹的有效性和創造性的靜(creative quietude)。

24.在中國,學者被安置在社會階梯的最高層可能是孔子的功勞;不過,把士兵放在最低層的卻完全是道家。「一個有活力者所取的方式不是士兵的方式。」

25.伊斯蘭(Islam)由字根s-l-m演變而來,主要的意思是「和平」,不過還有「屈服」或「順從」的第二層意思。它的全幅意義是「當一個人的生命順從了神,和平就會降臨。」

26.阿拉伯語的節奏、聲調的抑揚以及韻腳,產生出一種有力的催眠效果。因此《古蘭經》的啟示力量不單是它在話語的字面意思,也在於其意義結合在阿拉伯語和它的聲音之內。翻譯是不可能表達出古蘭經原本所有的情緒、熱情和神秘的。

27.我們可以說新約和舊約是直接涉及歷史的,以及間接涉及教義的,而《古蘭經》則是直接涉及教義的,間接涉及歷史的。人的生命應完全依靠祂,歷史的事實只不過是參考點而已,因而對歷史本身並沒有什麼興趣。這就解釋了何以不順著紀年秩序地列舉先知們。

28.伊斯蘭教通過清楚的指令準確地點出來,每一種行動類型都按照一種從「禁止」、「無所謂」到「應該做」的計算標準分類起來。如此使得回教富有一種屬於它自己的明確性。

29.目前有許多回教徒在婚姻事務上加上一個條款,使丈夫正式放棄他娶第二位配偶的權利。事實上,除了非洲部落多妻制是其習俗之外,多妻在今日的伊斯蘭世界已是少見了。

30.當時多數地中海人,說到他們的神的性格都會提到兩點:它們是傾向非道德的;對於人類,他們多半是無動於衷的。猶太人在這兩點上都倒轉了他們同時代人的想法。

31.罪(sin)這個字的字根意思是「達不到目標」,而這個民族(人類)卻一直繼續在這樣做。

32.對印度來說,人類命運是完全在歷史之外的。人住的世界是「中間世界「。善與惡、對與錯以差不多相等的比例編織起作為經緯。事物就繼續如此。一切清洗世界、改變其性質的想法,在原則上是錯誤的。

33.十誡在其倫理層面的重要性,不在於其特殊性而在其普遍性,不在其終極性而在於其基礎上的優先性。

34.西方文明有兩個信念要歸功於先知,一是任何人民的未來都有賴於其社會秩序的公正,二個人要對其社會的結構以及個人直接的行為負責。

35.當希望表現成具體的時候就能贏得更多人心,因此,最後猶太人的希望就被人格化在即將來臨的救世主身上。

36.儀式在混亂中帶來了形式,它應付了要了解如何舉止的時刻,恢復了人的平衡。

37.原住民宗教活動並非在於崇拜,乃在於認同,是一種「參與」和表演出原型的典範。

38.原初宗教傾向於按照萬物跟其神聖根源的遠近,來安排尊卑秩序,因此動物往往因為牠們的「先出性」而受到尊敬。




心得
    印度教
    教義對於人生的欲求分析很精闢。追根究底,人生追求的就是存在、知道、喜樂。我想這已經是最精簡精到的答案了。其他印度教的解說,與佛教蠻相似的,人生最最根本,就是求一個解脫,就算這世沒有想到,下一世總是會想到人生苦,享樂苦。每次我們為了自己的法身著想,為它添上什麼好處或享樂,就是讓自己離神更遠了一層。印度教的輪迴思想影響了億萬人,其婆羅門階級因為各級嚴格,細分不止四層,升級無望,所以我想因此發展出輪迴的思想,讓自己在下一世還有抽籤的機會。
    佛教
    獲得較多的是大乘與小乘佛教的介紹。小乘佛教上座部,原來意思是長者之路,長者應就是指佛陀喬達摩本人。在本書中是以原始佛教稱之。原始佛教的喬達摩是先知,而非神,其杜絕一切印度教的惡習,所以也可以算是印度教的某個改革派。原始佛教注重在智慧,在個人的修行,在阿羅漢道,似乎與大乘佛教比,比較個人一點。大乘佛教走菩薩道,將佛陀神格化,並且加入了原先沒有的元素,如權威、奧秘等,又回到了一般認為神信仰宗教的形式。大乘的許多經典都不是出自佛陀本人,後世佛陀的追隨者,其中聰慧的宗教哲學家不少,對佛陀的解釋,以及自己對佛法的見解,寫下的經書,如龍樹菩薩、金剛經、法華經等,其實裡面也充滿智慧的結晶。當然以上座部的觀點,只要不是佛陀本人的言行,就不算是經典。竟然還稱為經,那就只能是偽經。但是以大乘觀點,這些也是由行菩薩道並有所得的哲人所寫,並且內容正派正統,值得供後人學習,那自然能算經典。原來其實是阿羅漢道與菩薩道的不同,這是個人選擇不同,但是目標一致,都是到達彼岸。除非是整個否定菩薩道,不然以菩薩道的觀點不算偽經,有點理解了。
    儒家
    以較廣義的分類來看,不限有神、先知,而是一群人共同相信一個使世界更美好的故事而去實踐之,那儒家可能列為宗教。孔子所在的時代,以他的觀點秩序、倫理崩壞,所以他要回復古代聖王統治時的秩序。其實分裂獨立狀態比較像封建時代,能增進人的獨立性與多樣性,現在的我不能說就是不好,代價就是戰爭不斷就是。孔子(及老子)把人民教成順民,不知道是幫助了東亞地區的人,還是毒害了。真是不好說。嚐過儒家社會的好處,我們會傾向於說它的好,年老了也會想住在這邊,不過如書中所說的,孔子所說的五倫,每倫都有種上對下的關係,至於這個關係中如何取得上對下的,不是較優秀者競爭來的,而是只要身份正確就自動獲得權力,這的確就有點支持世襲獨裁制,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並不是很好的一種提倡,因為這只會讓人傾向繼續做同樣的事而已。不過這也是促進一個祥和的社會,也是順民的社會,到底好不好呢?
    道家
    哲學的道家提倡無為養生,自然學派,不爭,把武士貶到社會等級的低層,這部分可能要為中國長久積弱不振負點責任。武士各有不同,而無為觀念殊途同歸,歐洲就是武士作為貴族,才能逐漸強盛起來到現代。以個人為一個主體,重視其發展,那麼封建文化轎好;以自然為主體而無個人,那麼無為較好,對地球環境也較好。所以到底怎麼樣才是比較好呢?
    伊斯蘭教
    現今伊斯蘭的多妻制,很少出現了,實際上也是一妻制。世人對伊斯蘭確實有不少誤解之處。若論戰爭或暴力性,歷史上可能還輸猶太諸教。蘇非教派是守傳統,而逐漸變質的派別。其神秘的特性,以及無法排斥人自稱蘇非派來招搖,都是原因。伊斯蘭對生活及生命規範相當多,確實如傅教授說的它是個簡單的教派,不走哲學或歷史路線,聽它的指示做就對了。
    猶太教
    猶太的神祇雅威,其塑造成至高無二的神格,以及非人格性的人,還有和眾多神的能力再一的獨一性,在當時都是非凡的。這個宗教會逐漸突出果然有其原因。猶太人被滅國及帶到巴比倫的歷史背景,促使其復國的悲願人格化成為一位救世主。這個願望應該是地上的,而耶穌解釋成天國降臨在地上(天國復國?),所以以非猶太人的基督徒看,他就是彌賽亞是合理的;但是對猶太人來說他們從未背棄神,神也未背棄他們,並沒有耶穌復國之說;而且實際上猶太人也確實未復國,所以耶穌不算他們的彌賽亞。這樣說的話推動其復國的美國及諸多有力猶太商人,算是他們的彌賽亞囉?猶太教教義承接蘇美,確實理論上比印度教還老,而且也更靠近文明起源地,可能算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
    全書介紹了世界主流宗教,深入淺出,增進不少對世界宗教的認識。特別是印度教和佛教,他們對於人生的痛苦及解脫有相當細緻及系統性的思想,對於有此人生問題的人或能提供解答,收穫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