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增強民族意識、廓清奴化思想」的原則,實際政策的值形上卻變成行政長官公署對台灣人的日本化責難,甚至指控台灣人經過五十年的日本統治,已成為日本奴隸,既自卑又崇拜日本。
2.對台灣人來說,這個歷史衝突表現在對於兩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理解上,是農業社會與(殖民地)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衝突,乃至前近代封建社會與近代社會性質的衝突。
3.北管戲在十九世紀清代臺灣為最重要的民間表演,除了儀式作用之外,也是重要娛樂;京劇則在殖民前便已進入臺灣,並在二十世紀20到30年代的日本殖民時期,作為臺灣本島人最受歡迎的戲劇演出之一。
4.京劇於民國建立後,在知識份子有心組織與活動下成為國家民族的化身。
5.對記憶承載者而言,重要的是在於其主觀的感情認知,是如何記憶並「詮釋」那段過去,以賦予自身現在處境意義。
心得
本書為套書第二冊,主要述及戰前後的記憶及文化的改變。對於敗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自命為繼承中華道統的傳人至關重要,為了與文革的對岸做出區別。所以必須創造一個臺灣自古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裡的人跟敗逃來的人是一樣的,大家是同一種族自古而來。但是實際上的作為卻是排除台灣人在諸多權益之外,明顯打壓及歧視,甚至禁說母語。在禁說母語這方面在本書之後我比較清楚整個思考脈絡了,因為必須打造臺灣本來就是國民黨的領地,台灣人就是國民黨轄下的同樣人民,所以說著明顯不同的語言是不行的。
雖然要同化臺灣,但實際上卻認為台灣人是受日本奴化教育洗腦過的低端人種,必須提防及清洗,這才是當時大小掌權者真正的思維。這種被恐懼驅動的思想引發了悲劇性的作為及結果,或許他們害怕如同中國時被共產黨推翻,所以這裡必要用高壓手段統治才行。這樣想的話就連為何被共產黨推翻也不清楚,因為國民黨只是共產黨的白手套,是比較不共產黨的共產黨罷了。如果在臺灣,國民黨想要自命為承接歷史的正統,又要合理化臺灣人=中國人都是他的子民的話,那它應該要為中國丟掉臺灣道歉,並承諾必會公正的對待所有人,台灣人的定位不是日奴,而是公民;台灣人變成日本人是國家的錯,不是臺灣的錯。這樣不但不會減損權威,還能合理化權力。可惜當時的領導蔣總統是不會犯錯的,也不會道歉的,其之下的所有參謀也沒人這樣想過,從這一小點就能看出國民黨也是共產黨,由三民主義包裝的共產黨。
國民黨的清洗教育與屈辱教育指導了整整兩代人,造成社會斷裂、上下斷裂。現在社會仍是分裂的、台語消亡、祖孫價值認同不同,就是過去國民黨政策失敗的結果。綜觀全書,不管是那個領域的研究,都會發現戰後的中斷及改變。雖然因為二二八、白色恐怖等產生對抗心理,可能變成美化日治時期記憶,不過憑良心說在日治時期生命財產安全是較有保障的,也因為政府剝削較少,商業、文化得以發展。
國民黨的清洗教育持續了四十年(~2000),希望不需要再一個四十年的時間,臺灣人的認同、記憶能夠回到歷史真相,不受仇恨、恐懼等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