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597年,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藉由長期地緣關係,繪製一張《呂宋、福爾摩沙與中國局部圖》,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張臺灣獨島形狀的地圖,臺灣呈完整大島,標名為Hermosa。
3. 1625年,荷蘭人派遣新港號、北港號二船,進行環島測繪與偵察,完成第一張實地測繪的臺灣島圖,圖名為《北港圖》。蕃薯形輪廓至此清晰浮現。
4.查遍16-17世紀外文文獻,並無葡萄牙人驚嘆美麗之島的證據。絕大部分葡萄牙文獻指稱臺灣本島為Lequio pequeno(小琉球)。1580年代,西班牙人的航海誌才出現As Ilhas Fermosas(美麗諸島)一詞。
5. 1554年,葡萄牙航海家在一幅世界地圖上,畫上一個像變形蟲的島嶼,標記為Fremosa;1584年西班牙航經臺灣臺灣時,首次形容這個島嶼為As Ilhas Fermosas。西班牙人後來繪製一幅地圖,將臺灣稱作Hermosa;1624年荷蘭人來台後,則改稱Formosa,從此成為西方世界對臺灣的定稱。
6.16世紀中葉以來,臺灣的中文島名,以小琉球、東番、北港三種最常見。(澎湖北方的港口)
7.荷語Zee為海,land為陸地,Zeelandia意思為海上城堡、海陸之城。Zeelandia是位於一個地名叫做大灣(臺灣)的城堡,應叫它「臺灣城」。荷蘭人未被趕走之前,中國人已稱之為「臺灣城」。赤崁Provintie,這個字意思是行政省。
8.依學界的族群分類,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荷西、清代中文文獻指出這個族群自稱為馬賽人(Basay)。馬賽族大致分為三個村落群:沙巴里人(Taparri)或淡水人、金包里人(Kimauri或Quimaurri)、三貂人(St. Jago)。
9.爪哇島的萬丹(Banten),是16世紀香料交易重鎮,從摩鹿加來的丁香、班達島來的肉豆蔻等珍品充斥在萬丹市集;華人、印度人都在此設攤交易。
10.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後,1664年重返雞籠,試圖據此光復福爾摩沙,但最終不敵鄭經的攻擊,於1668年毀城撤去。
11. 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法國人說台南有一座他們遺留的城堡。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拆毀紅毛樓上的荷蘭建築,以杜絕法國侵台藉口。至此赤崁樓成為歷史。戰後,遷建引心書院至赤崁樓的基址上,改稱「蓬壺書院」。海神廟的正廳門楣,懸掛「赤崁樓」牌匾,這是名實混淆、張冠李戴。
12. 1683年鄭氏滅亡,臺灣是棄是留,北京當局態度不明。施琅雖探詢VOC公司願意花多少錢買回臺灣,但時移勢轉,荷英在印度的經貿競爭此消彼長,荷蘭人對「光復福爾摩沙」興致缺缺,其重返臺灣的機遇便擦身而過了。
13. 1684年施琅主張留住臺灣,康熙皇帝亦命議政王等再議,進而拍板定案,福爾摩沙從此變成大清國福建省臺灣府。
14. 虎尾壠指的是一個族群、一個語區、一個村社,位置包括今雲林縣、彰化縣。
15.荷蘭文獻明確記載:「甲」是漳泉語系台灣人的習慣私法。說「甲」源自荷蘭古制,並無根據。
16.經過二十多年的濫捕,1650年新港人、蕭壠人已無鹿可捕。
17. 1805年外科醫生華岡青州,用曼荼羅花、當歸等熬製湯藥,讓患者服用後昏眩不省人事,完成了世界首例的乳癌手術。
18. 17世紀荷蘭的隨船醫生都稱為外科醫生,他們有一部分原是理髮師,接受醫學常識訓練,成為外科醫生。
19. 1678年,清朝康親王傑致函鄭經,要他完全退回臺灣,雙方即可依朝鮮事例,稱臣納貢、不薙髮,全盤接受鄭經的一貫立場。清、鄭差一點締結宗主國、藩屬國關係。
20. 1683年施琅攻打澎湖,大力宣揚媽祖的神蹟。1684年施琅奏請加封天妃,部議不准;雍正朝時,巡台御史誤稱康熙帝敕封天后,自此將錯就錯,媽祖成為天后。
21.「有室家者百不得一」是部分年代、部分地區、部分族群的歷史事實。若逕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來概括臺灣先民的社會狀態,就不免過於簡化、一概而論了。
心得
本書是中研院研究員所編寫,不是常見按年代編寫之史書,也不是通史或斷代史,而是將臺灣在荷開台時期至清設府約170年間,依各類別資料整理呈現出來,內容相當豐富,也相當全面。有點像哈佛中國史而不是劍橋中國史。
不過也因為如此,全書是以各方面(or各問題)為軸,所以內容為多軸,全書幾乎都可謂重點,要記憶一以貫之不甚簡單,等於全書都要記憶。作者博學,甚至也懂得古文、彰泉語、日語及荷蘭文,所以幾乎是這段時代的歷史研究最全面的人才。我們也因此知道,這段時代臺灣來說是一個多民族混亂的時代,處處巨變,不管是政權、民族構成、經濟活動、甚至自然地貌等無一不在劇變。平埔原民逐漸被漢人稀釋或驅趕至山區,以及西班牙、荷蘭的統治,當時原民甚至是通西語或荷語的,相當國際化。不過整個亂世,對臺灣來說就是一段剝削史,充滿血淚。執政者荷、鄭巧立萬稅,剝削墾民;漢人剝削原民,然後人類一起剝削自然,幾乎造成鹿絕種。執政者也是迫於各種疾病,如劉銘傳全身都是病,來台當差十者回去不過三四,唯一希望就是活著退休。當然也有施琅這種趁機佔地佔銀,旋即回國的不住在臺灣的「臺灣大地主」。大部分都是基於其他原因而來到這個土地,沒有真心為這片土地經營的執政者。稍微有的可能只有日本皇民化運動前後而已。讀歷史真是令人感慨、令人空虛。
本書資料豐富,獲得不少知識。特別提出甲不是荷蘭用語,而是彰泉慣用法,與前書所得不同。本書有佐證資料,甚至甲如何從荷語akker轉變的諧音謬誤也寫下,令人信服。非盡信書,必要讀廣果然有其功。其他如清一度想賣台給荷、一度想冊立鄭為藩屬國也是第一次獲知,長知識了。推薦本書,這段史的背景幾乎是相當大全了,未來仍要閱讀相關史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