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濟繁榮那令人安心的政治願景已經退隱,取而代之的是透過信仰表達身分認同的修辭和政治。
2.在羅馬語系,火星(Mars)對應星期二(martedi);水星(Mercury)對應星期三(meroledi);木星(Jupiter)對應星期四(giovedi);金星(Venus)對應星期五(venerdi)。大約公元七世紀,英國人將那些跟羅馬神祇有關的星體重新命名,換成北方諸神的名字,依序如下:提爾(Tiw)、沃登(Woden)、索爾(Thor)、富里吉(Frige);這幾位神的名字就是現代英文的星期名字,依序為提爾之日、沃登之日、索爾之日和富里吉之日。星期六是羅馬農神(Saturn土星),因此是薩圖恩日。
3.我們的星期名字繞著太陽、月亮與五大行星的週期運轉,每一星期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一段時間長度;這意味著我們每星期都擁有許多神祇的陪伴,並與廣闊的空間同在。整個太陽系就藏在每一天的星期命字裡。
4.對不同地區的人而言,星期日子有個明顯的中心:那位唯一的神,而這一天是專門用來崇拜禮敬那位神。對穆斯林而言,這個中心日子是星期五,猶太人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
5.烏爾姆地區發現的獅人雕像,大約四萬年前由象牙雕刻而成。這是一項最早的證據,證明人類有能力再現經驗以外的事物。
6.我們做得很好的部分是我們會往前面想,會預想未來,超越我們個人生命的未來,同時我們也會想像我們的過去。
7.瑣羅亞斯德教徒敬拜的不是聖火本身;聖火其實是崇高敬意的焦點,幫助靠近聖火的信徒能夠專注於神的純潔和神的真理。
8.一群瑣羅亞斯德教徒從伊朗逃亡到印度,在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定居下來。由於他們來自波斯,所以他們在印度被稱為帕西人(Parsis)。
9.對每一個人來說,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太陽回返大帝的力量都是生存的基礎。這種力量相當直接地顯示死亡之後還會有新生,即便不是個人的新生,也是自然的新生。
10.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尤皮克人的世界觀大致上還是認為動物、地方,還有植物都是「會知道的」。所以不論是對待彼此,還是對待這個世界,尤皮克人總是努力保持好的思想,保持充滿敬意的念頭。
11.現代我們紀念我們的死者,但我們已經不再與他們同在。
12.在古代地中海地區,拉瑪什圖有許多跟她很像的姊妹:希伯來文化中的莉莉斯(Lilith)、希臘文化的拉米亞(Lamia)、羅馬文化的史翠斯(Strix),這幾位都是會帶來各種不幸的惡神,尤其對胎兒或新生兒最危險。
13.英文單字錢「money」即來自「Juno Moneta」—茱諾女神的名字。茱諾女神是公認的印記,代表最終極的可靠性。
14.阿茲特克是個短暫的帝國,大約只維持了一百年。這個帝國在公元1428年左右崛起,此後就一直處於戰鬥的狀態之中。勢力幾乎涵蓋了現代墨西哥大部和美國南方部分。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埃爾南・科爾特斯入侵,這個帝國瓦解並徹底滅亡。
15.發生轉變的地方並不一定是在聖陵或聖殿,而是在旅程本身。在旅程中,你脫離了熟悉的架構和例行事物的支持,身邊也沒太多財物,你得仰賴你的旅伴或陌生人。
16.慶典舉行期間,我們平凡的生命、每日的時間表,還有我們對未來的計畫,這些全都會被擱置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我們會在一段短短的時間裡,思考並且確實感受到更大的生命模式。每一個慶典都是所有過去慶典的再現,我們可以從中強烈地體悟到,生命並不是孤單的,生命並不是只有一個開始加結尾的獨幕劇;相反地,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循環。
17.紐約人以自己的荷蘭根源(藉此與英國的殖民主義分別),於是採用了荷蘭傳統的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節。事實上聖尼古拉斯是土耳其南部的麥拉主教,但他的名字後來漸漸改變成Sinterklaas。漸漸轉變愈來愈不像主教,名字也再次轉化,變成Santa Claus。聖誕老人是一個誕生於美國,再從美國傳向全球各地的人物。
18.許多北歐的宗教傳統中,人們認為長青的針葉樹可以透過根、樹幹和支幹來連結冥界、地界與天界。人們會在針葉樹支幹掛上閃亮、圖騰的裝飾物。當地人民有一個習慣,他們會搬一棵長青樹—原始森林的一部分,回家過節。
19.喀山聖母成為俄羅斯人抵抗外國侵略者的重點;同樣地,難近母也扮演了孟加拉反抗英國統治的政治角色。祂是孟加拉身分甚同的標記,自從獨立以來就一直扮演這個角色至今。
20.就這兩個案例而言,聖像本身沒有任何內在的價值。它們被製作再製作,但是那個持續重製的過程卻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可立足於此的模式,一個人神長久關連的模式;過去數百年來,這個模式不斷形塑與維繫一個社會的凝聚力。
21.聖像所激發的情感往往十分激烈,可能會引導觀者走向宗教權威無從預測或無法控制的方向。改變生命的聖像是一枚沒有方向的砲彈。這也是大部分清教改革者極度仇視圖像的部分理由。他們相信傳達宗教真理唯一可靠的方式是透過文字。
22.約櫃的意思就是「神聖的櫃子」(Aron Kodesh/holy cupboard),也就是存放法典經卷的櫃子。當你面對約櫃的時候,你同時也會面對耶路撒冷。
23.《古蘭經》的Qur'an',這個字本身的翻譯就是「閱讀」或「背誦」,因此古蘭經很清楚強調文字之記錄與背誦的重要性。
24.一神信仰的觀念,假如有一個單一的意志創造並護持著這個世界,那麼這世上所有事物的安排必然有個條理分明且可以理解的原則。這種想法帶來安全感,而且充滿力量。因為這樣一來,世上所有隨機的事件,包含那些邪惡和苦難,就不僅僅是隨機發生的事件,而必定是某個神聖計畫的一部分。
25.大約在公元330年左右,基督教成為衣索匹亞的國教,時間只比羅馬帝國改信基督教稍晚一點。由於衣索匹亞位處偏僻,未受到羅馬和拜占庭帝國教會的影響,因而得以獨立發展,保持猶太中東的古老根源。
心得
本書作者是大英博物館館長,本書諸多史料也是從博館中節選出來的。其實原書名為Living with the Gods比較貼近書的內容,即神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這個神是遠古人敬畏的力量,也可以是宗教神或聖人,較非探討真的各宗教的神是如何起來的、各宗教是如何起源的。
資料相當豐富,可以看做是自然及宗教敬畏神的故事大全,博館的歷史文物也相當豐富。由獅人的證據我們可以推測,遠在四萬年前,人類就有想像幻想生物的存在,並且具有將之實現出來,以及編織故事的能力。該獅人可能就是當時的神或魔的代表。相當久以前,人們就有信仰宗教的傾向了。另一大證據是哥貝力克巨石陣,可能於公元前11000年完成。這在人類大歷史中也有提到。將其當成是聖殿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宗教信仰必須是眾人都必須相信同一件事,它才能成立。由於巨石陣年代仍在舊石器,所以是信仰推動新石器來臨,這種說法也是有可能的。
自然界的最重要事物第一就是太陽。在冬至後逐漸回春,撐過嚴冬的古人這代表是新生的開始。天行健成了死亡與新生的意涵之始。另外就是火、水。火帶給人力量,但人終究無法控制火,因為最後終究有火災發生,代表是一個高於人類控制的力量,在古代同樣具有神意於其中。令我訝異的是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竟然還有傳人到現代,在印度稱為帕西人,已經維持傳統超過一千年了。
資料相當豐富,實在無法盡寫。每一個新知都寫又像流水帳。本書的組成第一部是信仰的開端,如前所述。第二部是信仰使社群凝結,在古代宗教與政治相結合,近代雖然逐漸政教分離,但是新時代有部分的國家又出現以宗教為號召,而非經濟來凝聚建國。此外,在過去部分社會,死者仍然參與活者的生活,每當重要時刻死者會抬出來參加,如臨現場,生者也會向死者的木乃伊等膜拜沈思,祈求回應;現代人將死者埋葬後,僅追憶,但已不將其認為還與我們同在了。
第三部是關於神的處所、器物、儀式、朝聖等。在信仰當中,儀式是相當重要的。在過去,我接受傅佩榮的觀點,認為儀式是無自身意義的,目的在連接斷點,否則生命無法改變並接連下去。本書提供我認為更寬廣的想法:儀式是使人與其他生命產生連結的。今日我們所做的儀式,過去人也做一樣的事,未來人也會做一樣的事。做儀式,於是將自己的生命,與過去、未來的社群聯繫在一起,受到社群的承認,於是儀式中人也成為社群的一份子了。確實傅教授說的生命的斷點,確實都是一個人要加入一個新社群之際,如果沒有儀式就加入那確實很怪,這樣的社群不就說加就加,沒有凝聚力了嗎?讀廣確實有功。
第五部是一神與多神。亞伯拉罕諸教沒有包容性,是絕對的一神教,但是探討一神信仰其並非是最早的。舊約挪亞方舟的故事乃源自於吉爾伽美什史詩,而蘇美是多神信仰的體系,據書寫是天神酒醉後的決定,由此可知這個人類滅亡計畫是這樣糊塗被訂出來的。如同書所解釋,如果僅一神信仰,那麼世間所有事物必有其意志所在及安排,這樣所有事情的存在都能獲得解釋,是使人比較安心。但是如羅馬多神體系,當帝國征服一個區域,他包容地區的神祇進入萬神殿,是一種寬容與尊重,也較不會擾民,這樣的感覺反而更文明。所以我們知道多神信仰未必低於一神信仰。
全書包容萬象,是神在生活各處的面面觀,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照片對照,可說是圖文並茂。主旨不是宗教如何發生的、各主要宗教的不同這類深入說明;但是對於生活各方面神的參與,以及(部分)如何形塑今日人類行為,相當詳細,是值得推薦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