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六三八年至一六四五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聽說福爾摩沙東部藏有黃金,三度派遣人員至此調查。
2.對後世研究者來說,山水畫式輿圖往往隱藏著人們對空間的觀察、理解、想法與評價,所以比實測地圖含有更多元複雜的線索。
3.噶瑪蘭是蘭陽平原的原住民地名,十八世紀晚期起,西部人群開始大規模進入,陸續建立頭圍(今頭城)至五圍(今宜蘭市)等聚落。
4.南懷仁是比利時人,他在一六五八年來到中國,十年後接替湯若望在清廷內掌管欽天監工作,負責觀察天文、推算曆法、授時等工作。
5.「番地無主論」為十九世紀國際法所指稱的「無主地」,為日本於一八七四年發動牡丹社事件、於恆春半島駐軍長達半年的依據。
6.瑯橋為恆春半島的古稱,十八社是恆春半島原住民部落的泛稱;在十九世紀下半,則是指風港溪流域以南的部落聯盟。這十八個社共同尊「斯卡羅四大社」為對外代表,各個部落維持著結盟、戰爭、貿易、通婚等互動。
7.〈全臺前後山小總圖〉的重要性,在於反映了一八七四年牡丹社事件後的清國治台方針:透過「開山撫番」強化對後山的控制。
8.「Brown's pk」布朗峰,是今墾丁的地標大尖石山。畢其禮之命名是為了向同行的領隊Browm表示敬意。
9.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採用隘勇線推進策略,也就是以木樁纏繞鐵絲網來布置武裝隔離工事,用以阻擋、包圍並逐步縮減族人生活領域。
10.嘉南舊有的水利設施多為埤塘,規模較小且易受降雨不均影響,無法穩定供給灌溉。因此在規劃嘉南大圳時,總督府便選定在官佃溪流域上游興建一處大型貯水池,再順應地形採自然重力送水,而末端送水過程便整併過去遺留的多處舊有埤圳。
11.嘉南大圳的心臟,烏山頭水庫,所在地點鄰近六甲,而該地區因為具有緻密而結實的黏土,自明鄭時期即發展出磚瓦業。水庫中隧道所需要的磚能就地取材、大量燒製。
12.嘉南大圳總工程費約為五千四百萬日圓,其中兩千七百萬日圓由組合員負擔。由此可見,對於底層承擔種種壓力的農民而言,感受到許多負面影響,進而出現以台語諧音謔稱之「咬人大圳」。
13.博覽會的興起和社會的現代化有關。一八五一年英國以「世界各國工業」為主題,舉辦了第一場世界博覽會。
心得
本書蠻特別的,是歷史博物館藏中,選出三十幅不同年代的臺灣地圖,藉此觀看臺灣在約四百年中的演變。最早的幾幅都不是亞洲民所畫,而是歐洲征服者過來的,由當時不發達之測量術描繪,自然臺灣也扭扭曲曲的。有趣的是當時在歐洲掀起一場臺灣熱,甚至有法國人假裝自己是台灣人,招搖撞騙。
其中有一段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中國方所製的地圖有著文人畫的風格,竟然在地圖這種圖畫中也出現想像與意境。這在現代看是絕對不合格的。但是書中寫到,精確否確實不佳,但是這種圖告訴我們當時人對臺灣的心中認識,以及當時人對於該地的寄託。比起精準而枯燥的地圖,這種地圖反而能告訴我們更多事情。
隨著時代的演變,地圖也有政治任務。二戰時期的臺灣地圖中多有為日本而戰是光榮的,學校著重介紹日本及東南亞。及國黨政府時期,變成反共抗俄的基地,一路可以打到北極海,充滿幻想。我們也要注意,就算是看似專門的知識,仍然有可能為政治目的所利用。整體本書能看到一個臺灣演變脈絡,但是我認為這的知識是較零碎的,拿來當入門,或是熟悉後的複習可以,要從中就獲得完整的知識是不行的。需要更進一步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