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今天,由於種種現代機制如教育、媒體等,社會愈來愈「同質化」,人們的經驗日趨一致,比較能想像彼此是活在同個時間之流裡。這是現代社會的特性,也是我們要了解過去所必得盡量避免的假定。
2.我們所屬的時代是一個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興盛的時代,而組成世界的單位是國家,不是帝國或部落。在民族主義加國家單位的命題之下,帝國注定要瓦解,部落則非建國不可。
3.臺灣在三萬至五萬年前有人類活動的遺跡,那時候正值第四冰河期,臺灣海峽還是陸地,人與動物可從亞洲大陸直接走過來。
4.目前發現臺灣最早的文化是長濱文化和網形文化,出現時間在臺灣尚與大陸相連時,一般認為與大陸系統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有關。但是接下來的新石器時代,不是由長濱文化演變而來的,而是在臺灣成為島嶼後,由中國東南或東南亞相繼移入的。
5.十三行遺址在新北市八里區,它所代表的文化屬於金屬器時代,約在距今一千八百年開始,約於八百年前結束。他們農業為主,漁獵也相當發達,商業十分活絡,與東南亞、唐宋元的中國有交流。
6.目前除了噶瑪蘭、西拉雅、巴則海等不斷如縷外,平埔族可說「名存實亡」。
7.南部平埔族「祀壺」習俗,就是拜瓶罐等容器的信仰。壺內裝水,插上草葉,祭祀的對象是西拉雅的祖先阿立祖,祭祀的地點稱為「公廨」、「公界」。
8.臺灣的高山族與平埔族的語言都屬於南島語系,又稱馬來亞玻里尼西亞語系,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約五百種)的語系,也是地理分布最廣的語言。全世界大約有二億七千萬人講這類語言。
9.荷蘭在一六〇二年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簡稱VOC,目的是為了保護荷蘭在印度洋的貿易,並協助荷蘭的獨立戰爭,掙脫西班牙的統治。
10.荷蘭人雖然只統治臺灣不到四十年,他們教導原住民使用文字,影響深遠。拉丁化的新港語在荷蘭人離開後,繼續使用至少一百五十年。一般民間說的「番子契」,就是用新港語書寫的土地契約。
11.清朝統治臺灣採取漢番隔離政策,不准漢人進入「番地」,分界即一般所說的「土牛紅線」。紅線指地圖上用紅筆畫出的界線,地表上則有土牛與土牛溝的有形界線。
12.「金廣福」是墾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開發公司的名稱。姜秀鑾是金廣福的主導人物。(北埔姜家)
13.南洋有句俗諺說:「當應該低頭走路的人,昂首闊步時,山河是要崩壞的。」
14.勞役問題可以說是霧社事件的近因。
15.日本的明治維新,在很大程度是西化運動。日本在臺灣推行近代式的統治與建設,固然帶來了許多日本文化的特色,但基本來說,這是一個轉手的「西化」。近代化不是日本化,而是「文明化」。
16.為了臺灣子弟在本地有中學可讀,以霧峰林家為首的臺灣仕紳,自籌經費,爭取設立一所中學校,專收臺灣子弟。但在這過程中為臺灣總督府所「接收」,成為公立學校。這所中學校就是今天台中一中的前身。
17.所謂「六三法」指明治二十九年(1896)通過的編號第六十三號法律,賦予臺灣總督特權,得以發佈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以此,臺灣總督在殖民地享有行政、立法,以及局部的司法三權。
18.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啟動的同一年(1921),在臺灣的蔣渭水深受鼓舞,和林獻堂等人於十月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積極從事提升台灣人的文化活動。
19.一九二七年元月臺灣文化協會分裂,由左傾的連溫卿一派取得主導權。從此開始一連串的分裂再分裂。同年七月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另組臺灣民眾黨,臺灣民眾黨內部亦發生路線問題,一九三一年二月遭禁止,八月蔣渭水因病逝世。
20.一九三零年代日本本土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猖獗,作為殖民地的臺灣也籠罩在這樣的氣氛之下。
21.江文也(1910-1983),原名江文彬,出生於臺灣,幼年隨父母移居中國廈門。一九三六年,江文也的管弦樂曲〈臺灣舞曲〉贏得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藝術部認可獎,一夕成名。
22.日本統治當局對台灣人的軍事動員始於一九三七年秋天。皇民化運動約始於一九三七年春天。所謂臺灣軍,是擔任軍中雜役,如搬運、開路、種菜等工作,不是武裝軍人。日本在台真正動員台灣人以正規軍身份到前線作戰,始於一九四二年的「志願兵」制度。
23.在二十世紀世界史,「白色」是相對於「紅色」,紅色代表共產主義,白色則指稱與共產黨對峙的力量,通常指法西斯主義。由於這兩個陣營的信仰者在進行奪權鬥爭時往往訴諸恐怖手段,因此而有「白色恐怖」與「紅色恐怖」之稱。
心得
本書具有豐富的歷史照片或圖文,是珍貴的史料。我們在讀歷史時,只看文字常常困於想像,很難想實際所描述的是何景象,本書中有不少的照片是我以前沒有看過的,相當精彩。作者是涵養豐富的歷史學者,但是本書並不是艱澀生硬的歷史教科書,其文字深入淺出,相當好閱讀,搭配上圖片使人印象更深。
在之前的臺灣史閱讀,其深早已超過本書,但是本書圖片更豐,有互補之功。冰河期、南島語系的傳播、荷蘭明鄭等,至日治時期,台北開城等。作者也有寫下自己的心得,能警醒讀者是否同樣的歷史問題,在臺灣又重新上演?當應該低頭走路的人在白日下也昂首闊步時,山河就要崩壞了。比照今日臺灣的諸多問題,雖然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致,但百鬼日行之感愈來愈強,以歷史對照,實在令人擔憂。
臺灣自一八九五割給日本進行殖民,期間為了推展皇民化,官方逐步消滅臺灣本土的文化、歷史、語言。一九四五由國民黨接管,也是進行類殖民的統治,推展中國化,對消滅臺灣本土的歷史及語言比起日本更是強硬。直到將近二千年課綱改變,也是進行了五十年左右的政治正確教育,為的就是培養政治忠誠的人出來。如書所述,臺灣人有一百年的時間不能討論自己的歷史,此間橫跨超過三代人,以致於對自己的歷史脈絡毫不清楚。
如日本戰敗後,舉國哀痛,他們有反省沈思的時間。臺灣依隨日本戰敗後,沒有反省凝結的時間與空間,隨即身份轉變成為國民黨領土,禁止思考日本時代的前因後果,更馬上遭遇二二八,臺灣仕紳份子屠殺殆盡。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實質同時削弱了地主與農戶,直接結果是社會再無豪紳具有力量與國民黨抗衡。
白色恐怖與戒嚴大幅強化了政府的控制,直接惡果導致人與人的信任破壞,社會道德、約束力破壞、宗教約束力降低。因為來自社會及個人的正向約束力在當時環境都不需要也不適用,戒嚴直接以恐懼統治所有人。
以上幾點導致現在「後殖民」的狀態:社會道德約束低落,人人以利為先,想做什麼不以公德為出發點,以利為出發點。當時反對專制政府的團體,如雷震等,促成了統稱的黨外運動。而黨外運動最後凝結為民進黨的產生。民進黨的初衷原本為抗衡專制政府,實現民主憲政的自由社會而生,對照今日民黨的治理現況,他們還有在理這些老前輩們「民主憲政」之創黨宗旨嗎?這是因為忘記歷史,還是黨人本心就有所圖呢?不只令人感嘆,更令人不齒。臺灣的現況仍然脫離不了分裂與衝突,我相信一大原因是人們都不了解臺灣一路以來的近代史是如何的坎坷,才能走到今天,而上位者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非喚醒台灣人的歷史意識,這樣的作為就不能稱為正直了。本書真希望所有台灣人能夠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