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


1.不可以一時的方便取一捨一。即指只求「平等」的共產革命,或只求「自由」的資本主義。

2.余先生是隨時在打腹稿的人,他仔細審度每一個問題,而且異常的專注。余先生讀書,似乎字字是立體的,讀一句有一句之用,讀一段有一段之用,並牢牢地留在心中,故他「引物連類」的功夫特別強。

3.可以將余先生作為當代中國「士」的一個典型特質,界定為:不論是透過言論,或是經由行動,他從不放棄改善社會弊病與增進公共福祉的努力。

4.「讀書」是與歷史上的「優秀人物接通心靈,充實自己」。

5.余先生希望有更多人都能活得像人,更像人之所以為人的人,也就是說能將孟子說「人與禽獸幾希」的那個「幾希」將養之,並充實光大之。

6.余先生說如果臺灣「總想著把臺灣放在第一位,民主放在第二位,就會不斷遭遇分裂,這就是危險」。

7.傳統中國講風水,其實便是要使自己的生活依循著道理,盡心力而為,至於結果往往全不由自己,需從寬看,不可刻意。

8.蘇東坡詩句「萬人如海一身藏」,正是說都市的人海之中,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但是在鄉村中,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都是互相聯繫的,地緣和血緣把一鄉之人都織成了一個大網。

9.無論我的觀點是什麼,我都必須像錢先生那樣,最後用學問上的真實成就來建立我自己的觀點。我必須暫時放下觀點和理論,先虛心讀古人的經典,而且必須一部一部地仔細研讀。我不能先有觀點,然後在古籍中斷章取義來證實我的觀點。這樣做便成了曲解誤說,而不是實事求是了。

10.「批判性閱讀」雖然重要,但如果過了頭,常覺得別人的著作「滿紙荒唐言」,那讀書就喪失樂趣,對自己也不會有任何助益。

11.中西人文社會領域學術,各有源遠流長之傳統;兩者表現之「同」處,往往即深層之異處,而表面之「異」處,往往即深層之同處。最忌生硬的套用和比附,除貽笑大方,不會有任何其他結果。

12.余先生生平不寫應酬式的文字,友人向他索序,必盡可能以敬慎之心回報。




心得
    最早知道余院士是閱讀朱敬一院士的書,從中獲知余院士的言行典範,之後就開始閱讀余院士的生平,這是讀朱敬一最大的收穫,比朱院士的書還來得大。抱歉了朱院士。
    本書是余院士的桃李們所寫的九十大壽賀文,余院士的學生,現在自然也是全球規模的傑出學者。由這些人側寫余院士生平行誼,透過他人之眼觀察余院士也能感受到春風撲面之溫暖,以及做事之認真。余院士是個隨時都在打腹稿的人,此話捕捉到神韻,也道盡他的成功之處。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多,他如何能飽讀書籍至這種程度?肯定是每分都認真的研讀,研讀必定認真的投入,並且在一定的量之後,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認真自己回答,而不是直接向別人找答案。余院士師從錢穆、楊聯陞,但在門下的時間都不長;兩位大師能教的也就是做學問的態度或方法而已。這麼豐富的涵養必是余院士自己認真得來的,實在敬佩再敬佩。
    另外閱讀陳玨教授的解析,我才發現余院士的格局真的高人一層。余院士的回憶錄我也借閱過,但是沒有看出最重要的部分。陳玨教授說,回憶錄除了提供歷史細節的真實還原,優美的文辭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當時的時代背景說明或解析。所以一般的回憶錄我們可能會看到瑣碎細節、「在哪過了無憂的童年」等,但余院士不這樣寫。例如年少時他曾在桐城求學,但當時五四之風似乎沒有吹進縣城多少;回家時,也忠實反應了地主與佃農並非是單純的剝削關係而已,其實長久歷史下的地緣與血緣,地主與佃農的各項關係都很親近,絕非共黨單純的認定剝削關係。鄉中的法也是由大家決定,最重打板子,極少上達官衙,接近地方自治。這些都是發生在余院士十幾歲時的事,他寫十幾歲時的那段,重點就在反映這些社會現象及背景,完全不提他灌蟋蟀、跳房子這類的童年瑣事。經陳教授點出,在我看這樣的寫法相當的偉大。
    本書有些篇幅是跳著看的,但是不影響我要吸收的重點。余院士的典範將長存我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