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尚戈骨頭(Ishango bone)是一根略微彎曲的狒狒腓骨,約長十公分,位於今日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萬兩千年前。上面的刻痕顯然是人為的。
2.亞歷山卓圖書館還設有博物館、花園、公共餐廳、閱覽室、演講廳和會議室,這個成了西歐日後重要修道院機構、學院和大學的藍圖。
3.從西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大約一千年的時間,手抄本文化就是書寫閱讀的文化,媒介是羊皮紙,讀者大多是神職人員和貴族,語言是拉丁文。
4.中世紀與古代世界一樣,閱讀大致仍是聽讀。識字率依舊很低,可能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
5.一四五零到一四五五年之間,古騰堡印刷了一本聖經:歐洲史上首部以活字印刷術印刷的書。隨後歐洲各地紛紛建造印刷機。
6.古騰堡發明印刷機的同時,另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也發生了,那就是西方基督教出現重大的神學分裂;古騰堡的發明自然也進一步推動了新教宗改革的發展。路德認為上帝的恩典來自個人信仰,不用透過教會來當代理人。路德的立場不完全是新的,但當時的環境是新的。印刷術的發明,加上德國皇族想擺脫羅馬的控制,兩個因素一塊保護了路德,也讓他的思想得以傳播開來。
7.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一小群反對焚書的人齊聚一堂,討論在巴黎成立一個反法西斯的檔案館和圖書館:「燒毀之書圖書館」。
8.法國哲學家沙特提到,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不啻將閱讀本身理解為翻譯的一種形式。從某種意義來說,翻譯是一次獨特、雖然特別詳盡、閱讀經驗的記錄。
9.卡爾維諾提出經點的定義:「經典是一本永遠不會說盡它所要說的一切的書。」
10.重讀的經驗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生活有了多重的認識。重讀一部作品,受到我們對首次閱讀的記憶的影響,也受到從「首次閱讀」到「再度閱讀」這段時間發生的所有經歷和意識改變而左右。
11.簡報不是閱讀,事實上,它是閱讀的對照。簡報簡明扼要、實事求是。閱讀是不整齊的,是散漫的。簡報結束一個主題,閱讀卻是打開了一個主題。
心得
本書是牛津通識課系列之一。大略介紹了人類閱讀的歷史,以及書本的發明、文體的種類等,算是本系列的小品。我看書很少重讀,因為需要看的書太多了,很難回頭看,所以才變成借書、摘錄重點,並寫上心得。但是我知道重讀是重要的,它可以在讀者經歷過一段人生之後,再次給予影響,這次讀者獲得的將會是不同的體悟。所以我們由此也可知,適合的重讀,最好是在有不同的人生經驗之後,收穫才豐。我寫下心得、摘要這些,除了幫助第一次的記憶之外,也留下一次讀書記錄,日後回顧也可算半個重讀吧!
另外對於別人的讀書分析,我一向不喜歡看,原因在此也找到了。不少大手在網路上有節目或廣播,分享讀了什麼書,但我是不看這種節目的。因為沒看過的書被他講過了,那麼自己在看時就容易受到影響;更甚者會失去看該書的動力。如紅極一時的X分鐘講一部電影,聽完大概都不會想去看該片了。我喜歡看推薦、或是極簡短的心得,但不喜歡看讀書簡報。唯有自己也閱讀過並且有心得,才適合看看別人的心得,其中是否有自己能借鏡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