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等


1. 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

2.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3.一切都以「決定論」為出發點的話,連一步都無法向前邁進。

4.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5.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6.藉由權威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別人的人生。

7.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變得驕傲,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這就是優越情結。

8.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9.「忍耐」這個想法代表你其實已經被捲入了權力鬥爭。當對方開始挑釁,而你也察覺到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就要盡快從中脫身。

10.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稱為「人生的謊言」。

11.佛洛伊德式的因果論是「擁有的心理學」,最後注定要走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決定權在於你自己。

12.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

13.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14.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係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信用」,而是「信任」之上。

15.能做到課題分離的話,人生就會回復到單純樣貌。

16.對人類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阿德勒認為,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對了。

17.人只有在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但這樣的貢獻並不一定非得是具體可見的,只要主觀上覺得自己有用處,也就是擁有「貢獻感」就可以了。所謂的幸福,指的就是「貢獻感」。

28.不要用直線去橫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29.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心得
    終於閱讀久負盛名的本書,阿德勒之名近幾年在書壇真是時有所聞。原來阿德勒心理學,是很積極的心理學派,其重點最大應該就是目的論,這竟然與我好幾年前的領悟相同。我相信人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或朝向其實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去。比如一直偷懶的人,他其實不是想要贏得比賽,他是想要輸掉比賽,然後再藉口自己只是沒有盡力而已。這就是目的論。
    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人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或想法,但是有些病人就是沒辦法控制,所以阿德勒仍是太簡化了。他把所有的行為都簡化為目的論,把所有的煩惱都簡化為人際關係,忽略了各種生理或生物方面來的因素,這不是正確的,也不是全面的。不過他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提出這些學說的,當時對生理生物知識或許尚未發展,已至他可以忽略的程度。以我們現在人的角度來看阿德勒,我認為我們可以參考或仿效其推崇之積極的精神,但是對於他過於簡化的解釋,就不能全盤這樣接受了。
    其實我很能懂他在提倡什麼,我們應融入團體,但不應過份以別人的好惡看法為依歸,也不應過份強調自己。他對社會的理解不知是如何,社會這個團體的存在出發點本來就不是無私的,社會有道德規則,階級或層級不同等的,是自然的。所謂道德,剝開到最底,也是人的好惡,而我們就在這樣的社會中出生,在能獨當一面之前,早已享受社會制度帶來的好處。這是沒有選擇,也無法選擇的。然後在此之後,想要推翻本來的社會制度,想設定一個更好的想法及人際關係,出發點相當偉大,但結果必不甚實際。想到這裡阿德勒學說真有點類似墨家。
    我很認同阿德勒的積極想法,也欣賞其想要創建的人際新關係,如果人人都實行阿德勒學說,那應該能說是太平和諧之世了吧。我唯一不認同的是其過份簡化因果關係,且只認同他自己提出的論點,完全忽視人作為一個生物的生物性影響,或作為一個物體的物理性影響;他只認為個體自身想法,及社會關係是重點,這是不對的。
    阿德勒是個活在當下的心理學,這個觀念當我們要過生活時相當的實用。人生就是由每一個現在組成的,也可以說是由每一個選擇疊起來的。當我們想要過得幸福,就必須重視每一個當下,好好的去過;也不能輕忽每一個選擇,無數個當下的作為、認不認真,與每一個選擇,合成了我們的人生。這是任何別人都無法替我們過,或是強迫我們的。整個來說,我同意他積極的觀念、重視自己及社會,又不過份遷就的觀念、目的論的觀念;雖然他的解釋並不完備,甚至有點武斷,但整體仍是有價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