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人對科學似乎抱持全有全無觀感:要不我們百分百可以確定我們的理論已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證實,要不就是我們完全不確定,一個理論就與其他許多的理論一樣罷。
2.即使理論成功通過檢驗,也不能就將其當真,甚至不能說這是近似真實的,而必須習慣將其看成在這個檢驗的煉獄中,「到目前為止」還存活的選項。
3.與其放棄大量可能的知識,不如擴大我們對認識的概念,已變納入我們可以合理地對實證抱持信念。即使我們也明白,這當中的某些想法後來可能被證明是錯的。
4.可錯論既是一套原則,也是一種態度:它告訴我們,就和證據的吻合度來看,我們可以放心地保持某些觀念,抱持這些想法是合理的,即使長遠來看,它們可能有一天還是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5.科學態度可以概括對兩項原則的承諾:(1)關心實證證據。(2)願意根據新證據來改變現有的理論。
6.如果一個人不關心證據,那就會拒絕新觀念。就會變得教條主義,無論證據顯示什麼,這樣的人都可能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科學態度的必須「關心證據」,意思是我們必須真誠地尋找並考慮可能與我們的想法有關的證據。
7.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不是因為這使我們感覺良好、理所當然,而是因為它與現有的實證數據相符。
8.在認知偏誤中,破壞力最強大的一種,也許是所謂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這是指我們傾向於尋找能夠證實我們既有想法的證據,而忽視那些不能證實自己原先想法的。
9.當我們組成一個團體時,推理能力會提高。我們會仔細檢查彼此的假設,並評論彼此的邏輯。在綜合比較眾人意見後,排除了錯誤的答案。
10.在一個文字尚未出現的社會中,魔法師不一定會比現代西方社會中的科學家不理性。其所缺乏的,只是一個具有集體理性和相互批評的知識環境。
11.在醫學中,「非科學」的觀點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這也被稱為「庸醫時代」(age of quackery)。現代醫學一直到進入十九世紀中葉,才算是真正開始。
12.大自然可以提供「成果」,但是我們所抱持的態度讓我們能夠認識和理解它們。
13.科學懷疑論是指在面對實證事物時,由於證據還不足以滿足科學界的合理標準,因此對此有所保留,不置可否。否認主義則是拒絕相信某件事,僅因為不希望它是真的。
心得
科學與非科學的邊界一向是哲學家爭論的一個課題,但是最後是沒有結論的,亦即無法找到一個充要條件說明這就是科學,那不是科學。作者的看法我也認同,即這項要求太過嚴苛,幾乎不可能,就算把我們認為的科學學科拆開來,拿其中單一去找充要條件,也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作者跳脫框架,檢視一向以來我們認為的科學,它們最重要的共同點是什麼,來確定科學的必要條件,然後我們可以說什麼不符合,什麼就一定不是科學。
這個最重要條件,就是科學的態度了。批判性思考仍然不夠,作者舉了找鑰匙的例子。科學態度著重在關心實證證據,並且願意根據新證據改變現有的理論,甚至揚棄。再者,蒐集證據的過程是否公正、是否公開證據,並接受社群檢驗,也組成了科學態度是否能成就真正科學的後續關鍵。
我看本書其實本來並不在意科學哲學,我只想了解科學態度。作者的想法確實清楚說明了我們在面對一個資訊時,必須更先注重的價值為何。本書傳達幾個重要的觀念:首先是科學懷疑論,這是指不論何時都要對證據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死守目前相信的理論,不然就變成宗教教條了。有證據不輕信不輕疑,保持求證的態度,並在證據下逐漸修正自己的理論。這不是純粹懷疑論。打著懷疑論而實際否定論的人,這種只是拒絕接受證據,以此藉口來懷疑所有證據、保護自己的論點而已。
另一就是不輕易落入證據不足的說法中。證據以長遠的時間來說,何謂足呢?永遠不足呀。而且以長遠的時間來說,大部分的科學理論都會被推翻。重點是,「證據不足」之下,不代表現有的每個理論就是平等的,而是我們必須檢視現有證據,仍有現行效力比較強的理論。這才是對「證據不足」公平客觀的論述。本書類似論文寫法,再較淺白一點,但長篇閱讀仍吃力。本書提出了重要的看法,是有價值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