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沙特:目的和意義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要自負責任,創造自己的目的。這並不是說生命沒有意義,而是生命沒有「先天預定」的意義。
3.人類的生命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脈絡,不管一樣東西原來有什麼目的,還是根本缺乏目的,並不必然會永遠確定它的目的何在。正因如此,對於生命源頭的考量,並沒有讓我們對於生命的目的有任何清楚的答案。
4.米朗和馬奈司奇象徵了人生的雙重性、人生中偶爾彼此衝突的需求;而他們形成對比的不滿足感,強調出我們活著就必須同時尊重生命的美感和道德領域。
5.為了工作忽略友誼,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來說,幾乎總是划不來的交易,因為這些關係正式那種不能等夠有錢了再買下來的東西。
6.亞伯拉罕的故事是對信仰整體而言的寓言,這個故事顯示出,信仰並不是把追尋生命意義的責任交給神的有效手段。如果把責任委託出去,你必須為你的委託人所做得事情負責。
7.信任神會為我們釐清生命的意義時,我們是為了沒有理性根據作為支持的承諾,放棄在可能僅此一次的人生中尋求意義。
8.利他主義不是生命意義的源頭,而是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的事物。
9.需要多少知性活動才能快樂,大部分要看我們自己特殊的性格傾向,而不是整體的人性。所以如果根據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定下規則,就開始指定哪種快樂比其他快樂更優越,會是很冒險的做法。
10.我們珍視的一批價值觀,它們可以齊集在「真實性」這個名義之下。
11.或許,快樂最大的障礙就是快樂本身的現代迷思。如果我們對於快樂為何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就算擁有的跟任何人能合理期待的一樣多,還是永遠無法真正覺得快樂。
12.大多數人都需要努力琢磨自己,以便成為我們渴望成為的那種人。奮鬥過程本身必須夠值得,不然任何成就感都會轉瞬即逝。
13.我們的生命是活在超越美感領域的層次上:既活在這一刻,也跨越時間而延續。
14.要保持心胸開闊,關鍵在於公平誠實地做出區別,要能鑑別出那些真正的挑戰,並且對於新選擇出現的可能性總是保持開放。
15.簡單來說,一個人必須發展出某種信念位階順序,同時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此位階相左的眾多特定聲明或信念系統,而是集中在最概括性的預設本身。
16.生命本身可以很有價值,在生命中的真實性、快樂與對他人的關懷能取得平衡,光陰沒有虛擲,持續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並且在這些條件下成功時更是如此。
心得
20210510
本書由網友推薦閱讀,內容適合我閱讀。分幾個大主題來探討其對生命的意義有何重要?或是意義所在。
首先是超驗,大約也就是宗教,或是來生這部分。這部分要小心,是危險的,因為把找尋生命的意義外包給委託人,而此委託人看來不符合理性,或是人為痕跡明顯。另外就是,為何託付給來生(如果有的話)?如果另一生有意義的話,那麼現在就可以有意義,所以看來不是好的辦法。
道德與美感,或許能理解為追求長存的東西,與追求現下的感受。過份追求的話兩者都是極端的方式,或許兩者的之間,是生命意義的必須品。
生命怎麼來的會有關係嗎?關係不大。如同3M便利貼,轉輪式電話,一開始的目的不必就是永恆的目的。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或許可以知道曾經有什麼事情發生,但不必是現在就必須要做的,所以意義仍在其外,要自己尋找。
幫助他人、幫助物種、快樂主義可能都只是部分,而非生命的目的所在。及時行樂代表領略時間短暫,而不虛度,不必定指當作沒有明天似的而將今日盡情放縱。
整體論述的篇幅多,所以內容顯得有點沈悶,必須聚精會神看其脈絡,不然無法跟上其推導。尚未看到創新之處,不過對於一些既有的主題理論詳實,從中可得知一般想的快樂主義、利人主義、生命發生論、超驗論都有瑕疵所在。
20210511
十章的內容是在反駁那些說「某某就是生命的意義」。諸如行善、宗教、自我,這些條件是達成意義的因素,或者是去除障礙,而非意義本身。至於生命的意義本身,有點是老調重彈的快樂、成功、利他、知足、愛等,但是作者也說了,看起來簡單不代表它就能簡單做到,甚至是在做到之後還要維持。
整體不超過之前讀到亞里斯多德的幸福、道德。不過作者有解開我對熵的看法,即人是製造熵的短暫集合體,雖然是這樣來的,但不必然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雖然這可能是我的行為。持續往這些方向努力,可能某日能破除熵與因果論,找到我更進一步的人生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