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因為有意義、有「必然性」,所以才會發生。所以,當我們在人生中面臨某種問題時,雖然會立即思考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的「意義」和「目的」。
3.「人生的創傷論見解」,比我們在童年時期實際上所遭受到的「創傷」,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更為嚴重。愈發把創傷論見解牢牢刻畫在心中的人,愈容易被限制住,很難做出改變。
4.人類是傲慢的動物,如果沒有難過、痛苦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學習了」,最後只是每天隨波逐流地活在世界上。
5.讓我們保有一段「時間」,自己一個人安靜獨處,觀察曾經發生在自己人生中的煩惱、痛苦的事情吧,並在朦朧模糊的意識中讓思緒自由運轉,等待每一件事所擁有的「意義」自然浮現出來。
6.不工作也沒關係,逃離這個環境吧!接著說:「工作當然擁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果你像現在這樣,自尊心在每天的工作中變得愈來愈脆弱,工作就沒有意義。如果你的心因為不斷工作而受傷,讓你不得不否定自己的人生,那麼工作是不行的。與其繼續工作,還不如不要否定自己。」
7.讓巧合變成機會的生活方式:1.好奇心:珍惜自己心中「這好像有點好玩」「我好像有點興趣」這類「心癢」的感覺。2.毅力。3.開放的心態:「長期的人生計畫,不要訂得太仔細比較好,不然就會被這樣的計畫限制住,無法大膽引領自己邁向幸福。」4.樂觀性:挑戰不可能沒有風險,如果想法過於消極,就會眼睜睜看著機會從眼前溜走。
8.中年期相對於「思春期」,又被稱為「思秋期」,因為這兩個時期,都是不能再維持自己先前的樣貌,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做出變動。
9.到了四五十歲時,金錢或外表的魅力等價值變低,取而代之的是,開始實際感受到「時間」的重要性。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有限性」,也會開始思考:「和這個人(而不是其他人)一起共度有限的剩餘時間真的好嗎?」
10.父母站在考慮未來的角度告誡孩子與孩子從現在的觀點,感受到父母正在否定目前的自己。這種觀點的差異,讓許多親子關係產生嫌隙。養兒育女只能順其自然,才能站在「現在的觀點」,開始接受「孩子現在所呈現的樣貌。」
11.愈來愈多人用「婚外情」來表達已婚者陷入的真正戀情,而不用「偷情」或「外遇」。他們想說的或許是,這種戀情的本質並非「違反道德的事情」,而是絕對的「愛情」。
12.「活得更輕鬆」,以及「更努力活下去」,這些都是存在於內心的「X」帶來的訊息。人生當中,當然有不能放鬆,必須繃緊神經,努力面對的事情;也有不能隨便放手,必須執著的時候。
心得
20210512
本書為瀏覽宗教、哲學類書籍時借閱。本書的最重點,在於闡述面對人生的困難、問題時,不要僅止於使用因果論去理解,更好,或更積極的態度,是以目的論的想法面對之。意思是,發生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它必定存在一個目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去找出這個目的,這個目的瞭解後將使我們更成熟茁壯。將多個事情串一起聯想一個目的,則稱為共時性。
這種想法很積極,也要有足夠的動機,有點類似亞里斯多德的萬物目的論。可能在量子物理學人的腦中不太容易建立,需要經過刻意學習。不過我想這是好的,換個角度想,不一定以目的稱呼它,如同之前看過的,事情是一樣,但是事後的詮釋可以不同,端看何種角度及怎麼說明。後來的詮釋,其重要性可能跟事情本身一樣重要,因為人是聽故事的動物。所以以適當的角度來說明,足以使人產生正面影響,就算這個人是自己也是。
婚姻課題感受到作者真是過來人,有經驗的。在四五十歲時,生活各項都已穩定一段時間了,外表與金錢的價值變低,時間開始變得重要,想法也會變得不一樣,這個人是不是適合我把剩下的時間也都交給他呢?還是有點累了?每個年紀、時間點的想法不同,如同父母章節那邊,父母是看未來,孩子是看現在,觀點不同,選擇就會不同。二三十歲時的觀點與選擇與四五十歲時不同,不能就說是錯的。雙方能夠不斷的為自己也為伴侶努力,提升或改善自己,使自己符合適合對方每個年齡層的需要,是最好的了。不然,婚姻真的就是束縛,戀愛的節食而已。每個人都是為二十年後的自己,矇眼做預測,幾乎只有運氣成分而已。
戀愛(婚外情)篇,通篇沒有講到婚姻制度道德、考慮雙方、子女心情等等的,也沒有給予任何意見。給予的數據中(日本),未婚者中超過一半(60%)的男與女是沒有交往對象的,臺灣可能相去不遠。所以現在單身者無對象幾乎是新常態了。另外,四十歲以上已婚太太的外遇機率約為30%,相當不低。在婚姻一章所說到的時間觀念,在此似乎很能連接得上:是不是繼續與這個人,或者是別人呢?
戀愛是一種原始衝動,甚至是發自內心深處那種渴望,得到之樂,得不到之苦,是刻在骨上的苦。之樂或許就是至樂。在婚外情的人來說,他們就是處於戀愛之中的人而已,這種感覺非關道德的。或許作者是心理師的身份,主旨是開導人避免心理憂鬱,而非道德家教人負責任才這麼說的,但是這種原始的衝動,真的神聖到可以凌駕婚姻制度與家庭的感受嗎?人的一生想做什麼,想體驗到什麼,也是很重要的,因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時間。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中,另外與愛的人談一段時間的戀,是合理的嗎?以何種角度詮釋婚外情,或許沒有一定吧?
20210513
一直以來,為了找尋生命的答案,我看了哲學與科學的書。我突然發現我找的都是理論,它們對於解釋現象有一套方法,知道理論之後確實比較心安了。但是如此,就僅止於理論而已,對於實作沒有提供什麼建議(或是是要自己去找)。有一些書本提供方法,但總是被我忽略,例如冥想的書,楊定一的書。這些書的方法有的可笑,有的不合科學邏輯,就被我不重視過去了。本書是理論與方法都有,同樣的方法在我看來也是缺乏邏輯。今天我突然的想法,可能我進一步需要的東西,就是長久被我認為不重要的這些方法。方法需要時間也需要人帶,但或許可以開始嘗試,畢竟理論知道再多,可能好可能不好,但去做做看是值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