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唯識 楊定一


1. 在畫布上塗了幾筆,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投入了這些隨手劃上的顏色和線條,而把它變成你主要的存有,反而把畫布隨時忘記。

2.頭腦投射出小你。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3.你觀察到的任何客體、任何物質,本身已經被限制。被什麼限制?也就是被頭腦的機制,被製造它的機制鎖定。物質離不開製造它的過程,最多反映你認知它、捕捉它的機制。

4.物質本身是一個觀點,最多代表一種看世界的方法,而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5.我講的意識,是這個封閉系統加上世界、人間,再加上你我都無法描述的整體。這才是我這裡所講的意識。

6.祂同時含著最高的熵,也同時含著最高的負熵。祂是最高的自由度,又同時含著最高的秩序。也就這樣子,祂表面好像違反熱力學定律,但其實一點都沒有違反,只是所探討的層面不同。

7.只要你去觀察,也就會發現好像還是有一個「體」知道自己在覺。然而,你框不住這個體的邊界。這個體,好像是你,又好像不是你。你不覺得它是平常你認為的你,但你又不能說他不是你。

8.從我的角度來看,只是守住一個沒有代表性的自己(小你、小我)在運作。並沒有多大用處。對你,可能比較有效率的方法,還是先把真正的自己找回來。

9.人間種種的痛苦和煩惱、總覺得少了什麼的不滿足或匱乏感,始終離不開你與自己的隔閡。

10.感受是比念頭更深的層面。修行一定要從感受著手。對你我最難過關的,是種種的感受、心裡的各種糾結。




心得
    這是閱讀楊博士的第四或五本書。「唯心論」這名詞終於在我腦中浮出來。作者一直在講的,他說自己不是唯心論,不過實際上就是唯心論。
    現代科學家、含各學科的不僅僅是物理學家的,大多偏向唯物論或二元論,或一元論、雙面論。僅少數學者(如惠勒的晚年)是支持心論的。這些論說的專家並沒有特別出來,一直宣揚自己的論說,而是資料擺在那邊。為什麼這麼多學者會偏向物論或一元二元,而非唯心論?並沒有人強迫人信仰哪種論說,而是大家依自己的經驗、學問、人生體悟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投票的結果。好像你可以自己自由搬家,最終結果就是好的社區比較多人選擇,壞的社區少人選擇,一樣的。
    其實這些論說,都是要促進自我對世界的瞭解,我認為想要瞭解世界,最踏實的方法是親自仔細去觀察這個世界,接觸各種經驗,然後再去創造或選擇自己的論說。唯心論者完全否定看到的一切,認為物質皆是虛幻的,意識才是真實的。我覺得就犯了理論家的毛病,他們在腦中構建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以一個超然至高的意識為依歸,與現實世界幾乎完全脫離了。在時間考驗中只會漸漸被拋棄。蘇格拉底與亞里斯多德的影響長遠,而柏拉圖的想法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僅在中世紀時被天主教因政治需要被拿來用而已。如同科學界說的一句話,一個學說的勝利,不是他說服所有反對者,而是反對者後來都死了。後繼者沒有先入為主,可以大方接受不同學說的挑戰。楊博士說千年以後他的學說將會成為主流,甚至唯一,但我想在他還沒死亡之前,他的學說應該就會沒落了。
    人到了晚年,或是對死亡深刻瞭解之後,會感覺到恐怖空虛,希望有個永恆的事物可以依歸。有個永恆、至高的存在或主宰在那邊,或許可以使人感到安慰。作者的認定,那個大意識太超然,超然到有一點無聊。雖然他說那就是愛本身、平靜本身,但是其實有點無趣。用電影做比喻,人生好似電影,只是在銀幕上虛的影像,實質一直存在的是背後的銀幕。影像好似銀幕一時激起的波動。不過沒有人盯著白布幕看2個小時,而不會覺得無聊的吧。永恆不變的存在,包含一切,也就代表真的是不變,不僅無聊,甚至沒有時間上的意義。
    我認為提出一個理論,說人類共有一個意識,這是好的,可以讓人多關心彼此,我們都是同胞、我們都是同種、我們都是兄弟。說人類跟地球共有一個意識,更好。我們有血緣,我們共生共存,來愛護地球,這樣相當好。楊博的全宇宙共有一個至高意識,太飄然了,而沒有強調人人關係、人地關係,雖然他號稱當你懂並接受了他的理論,你將會得到至高的愛與喜悅,但人人關係不會變得更好,地球也不會變得更好。他並沒有說行為要如何改變,只有說心態的改變。行為如何,意識海並不在乎。所以可以有一個人為人相當壞,然後在自己房間看楊博的作品,尊楊博的想法,一樣符合楊博說的覺覺、知知、在在者。這種人有什麼用嗎?
    物質主義太氾濫,來一點心靈理論很好的。書裡面我覺得真實有用的,是關於感受的部分。任何修行、靜坐、覺禪,都是由觀照自己的感受開始。感受自己的身體有什麼感覺,專注感受之,然後專心純化。這點哈拉瑞講得比他更好。
    或許我以後也會轉為唯心論或一元論,但不會是楊博這種太脫現實的理論。這種能稱為科學嗎?看楊博的書要小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