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天人之際 王道還


1.法國學者阿希(Philippe Aries) 在1960發表關於童年的歷史研究,發現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社會沒有「童年」的概念,自然就沒有「母職」,所謂「母性」也無從談起。 他的結論意義之一是:「母性」非天性,而是有歷史過程中的人文創制。母職似乎不可一概而論。

2.左腦理性/右腦情感或左腦科學/右腦藝術是從科學問現中提煉出來的,作為記憶的工具十分方便,可是進一步引伸出什麼「右腦開發、訓練法」就毫無根據了。因為任何功能系統不論組織、分工的原則是什麼,最終仍是以達成系統目標為考量,局部增強功能不見得能提升整體的效率。何況大腦左右半球的皮質是緊密聯繫的,這些聯繫不是「比喻」,而有實體。

3.所謂自然史,源自「地層是在時間中堆疊」的發現,不同的代表不同的地球史時期。

3.科學是生產知識的實踐,科學家的任務不在羅列理性還無法處理的問題,而在利用既有的資源發幽闡微。

4.生物的生是「生殖」的生,不是「生存」的生。衰老是系統現象,涉及許多基因。每個基因只發生很小的影響,集合起來就很可觀了。因此絕對沒有所謂的「衰老基因」,也絕不可能有「抗衰老」的妙藥。

5.身體的組成、運行都是以生殖為前提。喪失生殖能力的身體,演化根本不會理會。因此前半生湊合著用的身體,後半生會出什麼毛病,不但難以預料,而且人人不同。

6.時空的存在,基於一個「變」字。

7.體內每個系統往往與其他系統盤根錯節;生物醫學的假設愈單純,愈無法精確預測身體系統的運作。

8.說到人性的發展,更重要的事實是,人類嬰兒出生6個月後,大腦增加一倍,滿兩歲再增一倍,四歲時大腦已是出生時的四倍。換言之,人類大腦本來就是在人文環境中發育的。

9.「先天/後天」的二分法,從生物學的基本原理來看甚為無畏,並不是分析生物特徵的有效工具。所有生物都是有先天/後天因素的綜合結果。

10.哺乳類從來沒有孤雌生殖的例子,專家發現那是因為雄性的基因涉及胎盤的發育,要是卵子中沒有雄性基因,就算發育成胚胎,也無法以胎盤攝取母體養分,發育非中止不可。




心得
本書是自選書。本書作者為中研院院士。閱讀本書大概是從台大出版中心的閱讀所延伸出來的。
    作者知識相當豐富。本書即是他對時事,或讀書的心得。為心得再寫心得,實在是畫蛇添足。作者成書於2003年,當時的科學大事大約是克隆羊桃莉,以及人類基因組計畫。對這兩議題在他的各篇中多有出現。克隆由於一時熱門,出現不少藉此炒作的商機,克隆人、器官等等,他也在文中正視聽。人類基因組計畫不免被提到癌症基因、衰老基因等,很遺憾這些也是不是單一基因,而是不管是多基因,不然就是自然突變,沒有一個特定的衰老基因,去對抗他就可以防衰老,非常遺憾。據說字母公司有子公司正在努力,目標就是研究防止死亡,或許因此能帶動一些知識的進步。
    人性的發展,先天與後天都有因素影響。人類的大腦在出生後的發育部分更大,或許在4歲前接觸什麼人文環境,對於整個人生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有學者說共黨人已不能視為一般人種了,而是另一亞人種,在人類生理學上或許有道理。
    作者對翻譯書的品質也是多有針砭,奉勸讀者閱讀科普書能閱讀原文。可惜我做不到。他提的例子之一就有洪蘭譯作,看來相當有遠見。本書整體不難,甚至不到科普,算散文,當時也是他發表在報紙上的。藉由本書也延伸出其他院士的作品,閱讀之都相當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