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不理性的力量 丹‧艾瑞利 Dan Ariely


1.人有什麼感(Sense) 就會做出什麼意會(Sensemaking),也就會做出什麼行動,而這些行動不一定是合乎經濟效益的,也就是不理性的,大概就是這本書要說的微言大義。

2.管人與管自己大概是人生最難的兩件事。

3.我們的身體有一種天然機制,在吃進足夠的食物和實際產生飽足感之間,有20分鐘的時間差。使得我們的身體可以額外攝取以產生一些脂肪。

4.獎勵水準較低時,增加獎勵可以提高績效表現。但當獎勵提升到一定程度後,繼續提高獎勵卻會出現反作用力,促使績效開始下降。稱為倒U型關係(inverse-U relationship)。

5.金錢用來激勵人是把雙面刃,對需要智能的工作,太高額獎勵卻會引起過多的注意力,讓人因為一直懸念而分心。

6.馬克思提出「勞動異化」(The alienation of labour)的重要性。對馬克思而言,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的勞動目標產生疏離感,這將使得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external activity),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7.IKEA效應:在投資時間和精力之後,我們才會更喜歡自己的傑作。

8.投入的努力不僅會影響工作成果,還會改變我們對自己努力成果的評價;更多的投入產生更多的愛戀;但若是功敗垂成,我們就不會對那件事產生太大的依戀。

9.「非我族類」的心理常被戲稱為「牙刷理論」:每個人都需要一把牙刷,但沒有人願意使用別人的牙刷。

10.馬克吐溫說,「報復最大的缺點是,它的快感完全存在於期待之中;報復本身只會帶來痛苦。」

11.調整優先順序能幫助我們適應現實。

12.約會基本上是兩個人共同體驗某些事情。是指與另外一個人在一個能夠引起雙方互動的環境之中,共同體驗某些事情的過程。

13.「可辨識受害者效應」:當相關資訊沒有任何個人的著墨,我們就無法產生同理心,也無法激發出行動。

14.理性思考並不會強化我們對重大問題的關切,它卻會抑制我們的同情心

15.我們現在所做的決策,影響的不僅是眼前的結果,它還會牽連到我們未來難以計數的相關決策。一旦我們在情緒下做出反應,就等於做出了足以影響自己日後長久行為的決定

16.自我因循的傾向不但會促使我們未來做出「相同的」決定,還可能讓我們做出許多「相似的」決定。




心得
20201203
本書為自選書,之前閱讀過同作者的『誰說人是理性的』,想深入瞭解故閱讀之。
第一章:給的愈多,得的愈少:在需要智能配合的工作會顯示出來,獎勵效果有一定上限,超過反而使效率降低。
第二章:工作的意義:除了錢,賦予工作意義也是很重要的(使命感)。不違背。讀過量子生命學,以及一些經濟學的書就可以整合這的原理。我們要錢做什麼?就是為了更大的流動性。流動性的極致是什麼?除了亂度外,就是要找到意義。所以姑且可說是錢為前提,意義為後提。以作者實驗的結果,大概7:3。純拿錢只能花揮7成效率,具有意義(使命感)才能10成效率。相同的只給使命感而不給薪水,那可能7成都不到(剩3成)效率。
難怪有時會沒有士氣or鬥志,因為工作成果被忽視了,找不到意義。

第三章:IKEA效應: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成果,運用在實際面上可以使對象(潛在顧客)部分參與,讓他們有參與感,如使用「引導式問題」,讓他們以為是自己提出的想法,更容易推銷成功自己的想法。
第四章:非我族類:與第三章稍微相反,指容易貶低非自己族群的東西。人類本來就有群體認同感,甚至是刻在基因的,在威爾森及哈拉瑞的書已看過,其實不太需要行為經濟學再證明。
第五章:報復。適當的道歉,可以化解許多報復行為與訴訟。

六章:適應力。不管對快樂或痛苦,人對自己的適應力都是低估的。快樂不會長久,痛苦也不會長久。是的人體有內建的恆定,不會偏離太久,除非是精神疾病。所以要延長快樂,不要一次大快樂,而要分段好幾次的小快樂(如不要一次花1萬,分5次花2千之類);而要縮短痛苦,建議要一次痛完。
七、八章:講到交友及戀愛相關。基本上同意對相親的描述,看基本條件來決定適當配偶就像看營養成分表來猜想這個食物是好吃。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共同體驗一件事情。
九章:同理心。對有鮮明個人印象的同理心會遠大於沒有但更重大的事件(如國際事件)
十章:短暫情緒的長期影響:很有感。儘管已自認是理性決策者,但現在的決策卻很受過去未如此理性時的決策所影響。人有自我因循傾向,唉。或許可說人都會頑固的原因。
整本書看完還不錯,作者做了許多的研究,都不會太困難的,決策時或分析時參考是有幫助的。如同第一本書風格,輕鬆不太冗長,一章節中硬核量都不會太高,幾乎不會讓閱讀窒礙或壓力。如果平克的書也這樣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