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 羅伯.蘭薩 Robert Lanza MD


1. 在宇宙學定義中,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類目前只能通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暗物質的存在。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2.太陽系和宇宙有兩百多個物理常數,它們精確到令人難以相信是隨機出現的。

3.我們暫且接受可以明確無誤稱為「存在」的東西,必須以生命和感知作為前提。如果沒有意識,存在有何意義?

4.大部分物理學家認為,相對論的光速上限論點並未遭到推翻,因為沒有人能利用量子糾結性傳送資訊。

5.哥本哈根詮釋是生命宇宙論的基礎。(影響物質狀態的為“觀察”=人的意識)

6.量子力學有兩種詮釋版本,一種是哥本哈根詮釋,一種是多重宇宙詮釋。目前兩種詮釋都未獲得任何實驗證實。

7.量子論的『互補原理』:我們觀察的物體可以是兩種型態、位置或特性中的其中一種,但絕對不可能兩種並存。至於是哪一種,取決於觀察者的目的與測量設備。

8.強人擇:宇宙必定具有允許生命發展的特性,因為它的「設計」目的顯然就是製造和供養觀察者。但是缺乏生命宇宙論,強人擇就缺乏說明宇宙為何必須維持生命的立論基礎。

9.參與式人擇(Participatory Anthropic Principle)惠勒所提出: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只要觀察者存在,宇宙被觀察到的地方就會被迫處於一種固定狀態,這種狀態也包括生命出現之前的地球。

10.如果宇宙在觀察者出現之前都處於不確定狀態,而且這種不確定狀態也包括各種基本常數,那麼它最後選擇的狀態一定會把觀察者納入考量,常數的決定也一定會適合生命。生命宇宙論支持並奠基於惠勒的結論。

11.有人說真正的物體需要四個維度,因為它們會持續存在。持續存在加上或許會改變,意味著它們的存在包含空間座標之外的「其他東西」,我們稱之為時間。

12.勞倫茲認為物體運動時的分子力不同於靜止狀態的分子力。他認為帶電荷的物體在空間中運動的時候,物體內粒子之間的相對位置也會改變,進而改變物體的形狀,讓它往運動的方向收縮。

13.視觸嗅等感覺都是只發生在心智裡的經驗。沒有一種感覺是「外在」的,是語言習慣讓我們以為它們是外在經驗。





心得
20201129
本書為自選書。在瀏覽翻閱時看到「心智場域」一說,與我的理論或有相似之處,故閱讀之。
本書作者同時為醫師與物理學家,幾乎是人類研究領域的雙頂尖了。著作等身,與多位物理獎得主合作,或許可視為次諾貝爾獎級的學者。
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生命宇宙論」,簡單講為外在世界其實是由生命體(人類)觀察才型塑的。粒子的雙狹縫干涉實驗,以作者的解釋,觀察其實就是人的意識的意思,即因人的意識而讓粒子行為產生變化。書中還介紹新的糾纏量子之雙狹縫干涉實驗的變形,確實更新眼界。一對糾纏的光子,雙狹縫方向P的屏幕放得較靠近,無狹縫那方向S較遠處擺偵測儀器的有與無,竟然也可以改變P是否產生干涉。他認為P那邊的預先知道是因為反應人的意識的緣故。這可以是一種解釋,但是唯一一種解釋嗎?
提到連愛因斯坦也曾有疑問:當我們沒有抬頭看月亮時,月亮存在嗎?
不過之前看的書解釋,若一物質,質量多或大時,也等於相鄰的粒子彼此觀測,所以機率問題相當小。這種說法不知正確否?如此,觀測就不一定要與人的意識掛勾了。
有印象,質量愈大時物質波長愈短,位置不確定性就愈低。不過這是指位置,不是波或粒子的二相性。
本作者相當的強人擇,哥本哈根詮釋被他當成是生命宇宙論的基石。感覺出對於弱人擇派學者如霍金有點輕視。之前看霍金的書,我也是比較偏向弱人擇。不過依量子的特性,強人擇也是可能的。只是強人擇的強,能強到形成銀河系、星球嗎?
若是他的心智場域與我的理論很相似,那麼我也是要支持強人擇嗎?還是我的觀念仍然不很清楚?
不過不管是強人擇或弱人擇,其實也都是一個為什麼的解釋而已。

提到一個參與式人擇,較沒有那麼霸道。生命宇宙論是參與式人擇的。
意識一直是一個迷團。想要瞭解生命的真理,那麼是繞不開解答意識的。何為意識、哪裡產生、如何產生、如何運作等等。比爾蓋茲說過他最不想的事是大腦停止運作,就是委婉的說意識消失、死亡的意思。那就是認為意識是大腦產生、或是大腦為主的某種機制囉?這樣的話,沒有大腦還能有意識嗎?本書認為是可以的。一般認為的死亡,他認為根本就沒有死生,因意識已經提升到型塑宇宙的等級,是與宇宙同在的,而且能量不滅,所以意識不會滅。相當樂觀阿!
作者提供一個較宏觀的看法。以量子為例,觀察者會改變量子的行為,傳統解釋為沒有純觀察這件事,因為要觀察到,至少要有電子或光子的互動,那這些粒子在擊中觀察對象時,就已經造成對象的變化了。但這裡獲得一個新的想法,「觀察」這件事情發生表示有意識介入,所以更廣的來說,是意識造成結果的改變。一下子提升意識的地位。在意識未介入之前,粒子,甚至整個宇宙都是疊加態的,介入後才固定。以前確實沒有這麼想過。這是生命宇宙論的中心精神,那麼對於回答何為意識,有幫助嗎?我認為意識是一種量子場與大腦互動的產物,簡單說也與量子有關,故意識去影響量子行為這個觀點上,我們算是互相支持同意的。

另外在時間空間的解釋,也很不同。時間方面,作者認為時間是動物感覺的內在形式,我們的神經系統認知會自動有時間感,讓世界動起來。他的解釋我還不是很理解。當然我能再看一些時間的書,相對論的,但是它們都跟生命宇宙論不同。目前我的看法是時間是資訊的累積。
空間更另類了。空間我沒什麼概念。在本書中引用量子糾纏時(EPR效應)提到,此現象要不是成對量子有快到詭異的訊息交流,不然就是其實是沒有分開的。EPR可以遠至整個宇宙,竟然號稱可能是沒有分開的,非常難想像。

本書提供相當多不同的觀點,雖不盡理解,也不盡認同,但是對於部分意識的解釋相同,我是感到很愉悅的。有收穫,希望某天生命宇宙論真的能說服我,如果作者能更完整他的論點及證據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