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生時嘴裡含的金湯匙,長大後容易變成插在背上的金匕首,看似富貴無虞,但上進心和企圖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殆盡。
2.不蓋把別人的包容視為理所當然。
3.目標取向的學習只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面向,而且還稱不上是最重要的面向。假如我們希望人生儘可能多采多姿且令人滿足,那麼我們就應該試著什麼都去學。
4.教育的本質在於理解人性,既是理解我們自己,也是理解與我們非常不同的他人的動機和欲求。要理解人性,仰賴的是謙恭誠意地與各式各樣的人往來,以及細心傾聽。
5.巴菲特認為,好的工作態度,首要之道在勇於自我探索,找出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好讓這份工作變成一件美事。
6.有的人認為自己談的是工作態度,但其實他們是在講財富態度。他們重視勤勉、自律和毅力,但其實並非真正尊重這些品德,他們重視的是有時會隨著這些品德而來的財富。
7.不幸的人,心裡可能會產生一種情有可原但建設性不大的怨恨感。幸福的人,往往相信自己天生就應該要富裕或美麗。顯然,這種想法實在沒道理。
8.基督教加爾文教派有個概念叫「恩典自會顯現」,是指上帝會賜予某種特殊恩典給某些人。由於上帝的旨意是不可知的,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誰有何特殊恩典,只能從一個人在世上成就了什麼事,來逆推回他有什麼恩典。從道德角度,人們會時時向善且心存善念,已證明自己配得上他自認擁有的恩典。
9.不要把我們的優勢當成擋箭牌,藉此逃避辛勤工作和個人挑戰,而要把它當成跳板,用它來完成更多的作為。
10.在成長的過程中若衝得太快,太過匆忙,可能會錯過某些美好的部分。
11.偏於被動,意願並不強,義務的感覺多過喜悅的感覺。
12.我覺得佔優勢的真諦,顯然應該是儘可能享有廣泛且多元的選項。
13.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但並不是我想做什麼事,就能做什麼事。思想可以天馬行空,行為必須遵守適當的規範,這些規範取決於個人的道德觀和正直性,以及一般人對於處世和倫理的共識。畢竟自由不是為所欲為。
14.在大多領域,擁有一般水準就已經夠好了,但若是一個人真正的志向,光有一般水準恐怕應付不來。
15.東方哲學傾向於注重所處的狀態:冥思、心靈境界、內心寧靜的體驗。換句話說,即快樂。西方傳統較強調所做的事:實踐、成就。換句話說,即工作。
16.雖然成果沒有多了不起,但整個過程帶來了很深遠的影響。
17.非但不排斥投入商業市場,還迫不及待地想擁抱它,幾乎將商業市場的價值觀照單全收。可是,自己的價值觀怎麼辦?
18.必須找出自己的能力和長處在哪裡與外在金融市場有交集點。
19.沒有哪個好的作家能完完全全照自己的意思去寫作,他會考量潛在讀者的性質,那是很務實的,最後的完稿便是這兩種因素交織的成果。這並不是一種妥協,它反而意味著多種不同技術的巧妙結合。
20.自己對某項創作的熱愛並非絕對和最終的目標,還必須別人也喜歡這項創作才行。
21.犯錯並不可恥,前提是它們是誠實的錯誤。
22.一般人太常把已實現的願望視為一種完結,一個歷程的終點。假如把實現的願望視為開端,視為某件事的開始,不是更有意義嗎?
23.很多人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因為他們不曾花時間仔細想自己是如何走到這裡的。
心得
20201112
本書也是由比爾蓋茲介紹而知道的。作者為華倫巴菲特之小兒子,從事音樂創作,也很爭氣的獲得過艾美獎。據說成年時巴菲特資助他的子女每人一些股票,折合當時價值為9萬美金,有點大但不足以豐衣足食不工作。他馬上把它賣掉來創作工作室。
有些觀點由作者來寫再適合不過。說到含金湯匙出生,全世界的富二代幾個比他更金的。他寫富二代的弱點、缺乏自信等實在有說服力。他的家庭教育很好,不能說財富沒有貢獻;看來成長過程也沒有什麼挫折。但是還是令人敬佩的,他自己相當爭氣,成為世人眼中的正常人,而不是正常富二代。其工作能力也受到肯定。他的優勢肯定是相當大的,但他那句話說的很好,不要將優勢當成擋箭牌,而是要用它來完成更多事情。
他能夠完全以興趣來選擇工作,百分百跟家庭富裕有關。華倫則不一定。雖然華倫的興趣不是賺薪水,但他的工作就是賺錢目的的,他做的事自然就會為他帶進大筆鈔票。華倫是個幸運的人,如果他的興趣不剛好是操盤經理,那他的家庭、子女今天會是這番風景嗎?許多世界巨富們,興趣不是賺薪水,但是他們的興趣剛好都可為他們帶來巨量財富,真是諷刺阿。並不是如此憤世嫉俗,作者的觀點很好,他沒有變成金匕首,他的觀念也讓人很佩服,如果是自己含金湯匙,不知道能不能有他那種成就?
一個章節為「買時間」。認為花時間深思熟慮是值得的。花時間檢視自己內心,是對時間的投資,更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多數人用時間(工作)換取金錢,現在有更新的概念,即被動收入。
20201115
讀了哈拉瑞的書後,不少書都會用哈拉瑞眼鏡來看,收穫更深也較有框架。人類大歷史最重點可以簡化為二:1.人類會勝出是靠群力合作 2.人們喜歡聽故事,相信同一故事使人們有力量。最後寫何謂成功和立志,是相當好的。何謂成功在每個人身上不同,大致可解釋為瞭解自己,遵從自己的熱情並努力實踐之。裡面的例子不少是中年轉行,從高薪無趣工作轉成從事不穩定收入特別職業,至於別人是否認同、市場是否買單?對他們不重要。但在前幾章其實作者有說要找到熱情與市場的平衡點,而且並不是妥協,而是兩種技能的合作。是不是有點矛盾?全然只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會變得極自由。完全不顧自身,又變得極保守。目前社會缺乏哪個方向,提倡那個方向是好的。有人說中間偏左是現在民主資本社會比較好的路線,我基本是同意的。但人終究是要靠人際關係存活下去的,就算再孤僻的人,出門也要搭車、跟社會交換東西(買用品買食物都算)、要去醫院。想要有這些人建立起來的組織或服務,又說全然要尊重自己只為自己不顧他人眼光,那只是選擇性自私而已。不過作者的想法仍然是相當正面,是很好的。兼顧之下,往自由靠。
這本書相當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