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滅絕終於在法國大革命十期形成一種概念,這件事多半要歸功於一種動物,現今稱為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以及歸功於一個人—博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
2.族群密度遞減,可能使剩下的個體更不易存活,這種現象稱為雅里氏效應(Allee effect)。
3.白堊記最後階段的石灰岩含有多樣、豐富且相對較大的有孔蟲,很多大如砂粒;而在其正上方,有一層厚約一公分的黏土層,其中卻不含有孔蟲;黏土層上方的石灰岩又含有更多有孔蟲,但種類屈指可數,全都非常小。
4.銥在地表上極為罕見,但在隕石中則普遍得多。
5.達爾文的後繼者也承襲了「相當慢的滅絕」毛病。均變論的觀點排除任何突發或徹底的改變。但是對於化石記錄的瞭解愈多,欲難堅稱幾千萬年的歲月就這樣平白無故消濕了。
6.最初的一波熾熱後,全球經歷好幾季的撞擊寒冬,各式各樣的植物族群被蕨類完全取代,稱為蕨類尖峰(fern spike)。海洋生態系徹底崩潰,持續至少五十萬到幾百萬年之久。荒涼海洋稱為死寂之海(strangelove ocean)。
7.Camels Often Sit Down Carefully, Perhaps Their Joints Creak.(Cambrian- Ordovician - Silurian - Devonian - Carboniferous - Permian - Triassic - Jurassic - Cretaceous)寒武紀 - 奧陶紀 - 泥盆紀 - 石炭紀 - 二疊紀 - 三疊紀 - 侏羅紀 - 白堊紀
8.年代跨越二疊紀與三疊紀之間的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Permo-Triassic extinction)是五大滅絕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事件幾乎一舉消滅所有的多細胞生物。
9.人類世是荷蘭化學家克魯岑發明的,他因發現消耗臭氧層之化合物效應而獲頒1995年諾貝爾獎。
10.過去兩世紀以來,空器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升高40%,而甲烷幾乎倍增。由於這些二氧化碳,海水表面的pH值已經從平均8.2,下降到平均8.1。pH也是對數,因此實際代表非常大的變化(30%)。
11.臨界值7.8,生態系在此會開始瓦解,預計2100年前就會發生。
12.海洋酸化為何危險?可能會影響酵素活性、蛋白質;可能改變鐵、氮可得性,可能改變透光性;可能改變聲音傳播,酸的海洋更吵雜。也會促進有毒藻類成長。最直接,會影響鈣化生物的存活。
13.珊瑚蟲為微生植物蟲黃藻(zooxanthelae)的宿主。其藉由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而珊瑚蟲獲取這些碳水化合物。一旦海水溫度升高,這種共生關係便會瓦解,沒有蟲黃藻珊瑚看起來變白了,便是所謂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
14.在過去這四千萬年左右,地球大致處於降溫階段。某個理論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抬升,使大量岩石受到化學風化的作用,轉而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
15.目前普遍認為,冰期是由地球軌道的微小變化引起的,原因之一,為木星與土星的重力牽引作用。
16.現代的每一物種,幾乎都可說是「適冷的」(cold-adapted)。這兩百五十萬年來,能夠應付酷熱並沒有好處。
17.也許在凍土中,DNA可以追溯五十萬年,但上限絕對在一百萬年以內。侏羅紀公園終究只是幻想。
18.歐洲人和亞洲人與尼安德塔人擁有的共同DNA,比非洲人多。
心得
20201110
本書也是經由比爾蓋茲推薦,對內容感興趣而閱讀。如果說人類史稱為史,那這段稱為史前史的時間涵蓋更久遠範圍也更大。史前史需包含有生物、地理、地球科學、甚至化學、天文學等知識,才能正確認知。對於我想瞭解身處何處,是適合的題材。
之前看威爾森的書,大致對滅絕有一點概念。他同樣也提出第六次大滅絕,與全新世結束,分出人類世來。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物種滅絕速度快得太多,而且我們幾乎完全改變地表,沉積物也完全不同了,符合世的含意。
想到是人類造成演化數百萬年的物種消失,就覺難過。
海洋溫度上升與海水酸化算是邪惡雙胞胎。珊瑚礁、大堡礁是延續幾百萬年的結果,容易遭此二因素破壞。珊瑚礁可稱為海洋沙漠中的熱帶雨林,可能高達900萬種生物終其一生住在其中。在人類活動下,沒人注意之下就大片被破壞了,過20年我們可能只能看到堡礁的殘骸了。
20201112
愈讀愈覺心碎。本書成書之際大概白犀牛還有公母一對,我讀的時候僅剩一隻了,是注定滅絕的物種了。犀牛懷孕約22個月,為單獨生活,所以養在一起不可能。母犀牛需偵察到附近有公犀牛才會排卵,所以要用人工或試管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掃不到超音波的。白堊紀末大滅絕,幾乎比貓大型的動物全滅絕了,難道在人類世也會如此嗎?復育有成的僅少少幾種,像白頭海雕。大部分就算沒滅絕的,也只能人為飼養照顧了,如同威爾森所說,物種可能可以延續,但生態系無法重來了。珍惜我們的環境,珍惜動物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