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靈界的科學 李嗣涔

1.所有在實數空間的物體由於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中每一個基本粒子也都有自旋,都有通往虛數時空的通道,因此在虛數時空中接會出現一個形狀一樣的虛像。

2.用fMRI測量,發現天眼最可能的位置是位於大腦的後扣帶皮層(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這是大腦處於靜態下(resting state),其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主要部分。
    此部位位於大腦後方枕部與笛卡兒所認為掌管靈魂的松果體之間

3.五官各送出了一實一虛兩個信號進入大腦,實是實數的神經電脈衝信號。實際上神經脈衝信號與覺知沒有直接關係,只是扮演載體的作用,把另外一個遊走於陰陽介面的自旋撓場殘留信息帶到靈魂,由靈魂來覺知五官的感覺。

4.1994年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潘若斯(Roger Penrose)和美國骨科醫師史都華.漢默若夫(Stuart Hameroff)共同提出意識的物理,認為意識的基礎不在神經活動的電位上,而是發生在神經元內擔任骨架功能之微管束(microtubule)的物質進入有序的量子狀態,產生不同量子狀態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state)

5.疊加態因外在環境會崩潰而顯現唯一確定的狀態,意識就在客觀縮陷(objective reduction)時產生。




心得
20200330
    依我自己的理論意識與靈魂(?)是由量子所引起的,當我知道李教授的靈魂(?)理論也有探討量子理論時,希望看看他所著因此閱讀本書。李教授本人及所從事實驗頗具爭議,這部分內容我謹慎參考而已。
    我認為大腦是接受與主要產生意識的器官,意識是由全身體細胞(maybe蛋白質)的振動,產生的周遭量子狀態(而量子是弦的振動)改變所產生的,再由大腦接收解讀。書中提到的1994年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潘若斯(Roger Penrose)很明顯就是和我一樣的概念,只是他更明確指出是神經元旁邊的微管束產生的。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到的,有特別的實驗證據嗎?
    反而我看法跟英國物理學家比較近,跟李教授的看法比較遠,因為能形成意識的量子狀態,必須是有某種秩序的,所以先經過崩潰(客觀縮限objective reduction),最後留存某種有序量子態,是必須的。而非李教授所說的相反。
    裡面獲得的新看法,包含神經電脈衝訊號與量子訊號同時被五官送進大腦,這是我認為有可能的,畢竟量子的測量十分困難。不過李教授沒有討論到靈魂的有與無,直接認定是有,然後再發展出後天認知系統(魄),這點有疑問。如果有靈魂的話,那李教授認為是從什麼階段開始有的呢?如果也是像他所說的「魄」一樣的形成過程,那不就是同樣的東西嗎?
   另一新知是大腦接受量子訊息的位置可能在PCC,這我是抱持正面看法的。這麼多腦結構中必定有某(些)個是接受的主要器官,但不必是PCC就是。不過李教授有fMRI證據,姑且信之。
 
他認為量子的自旋會劃破空間,產生陰陽界的交通。這是很好的想法,但我仍不支持。量子的自旋或許會帶有訊息,但不必是有2種空間。李教授認為虛數時空(whatever it is)像實在時空的鏡像一樣,因實物接由原子、量子組成,也有自旋的信息,自然也會組成一個量子信息的像。這樣的話那他的宇宙模型(p49圖)就必然是錯的了,為什麼四度虛數空間不恰恰重疊,或是全包含四度實數空間?怎麼會有一截實數時空沒有虛數空間。
    我認為根本就沒有另四度虛數空間,其全部都共享一個空間,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空,原因就在於黑洞。很想請問李教授,若他概念中的四度虛數空間很靠近黑洞的話,會有怎麼樣的情形?如果也不能逃離,是否就是根本是同一時空的證據呢?他所認為的虛數時空的能量,就是實數時空的能量呀我認為。
   他的假設對於量子糾纏倒是找不到不合理之處,因量子糾纏的信息傳遞是可以大於光速的,不合邏輯。不過不知道他所引用uv=c2這條公式出處哪、可有強大基礎?
    我想他的觀點,受道家的影響過大。老子著作或太極圖許多地方都暗示這世界是二元論的,所以有陽跟陰,有實跟虛,有實體就有靈魂,他就全盤接受了這種理論,不知道有沒有思考過才接受的,如果直接就接受而沒有經過論證,那將會很危險,因為實際上世界,乃至宇宙時空都不是二元論,而是多元或單元的。
    李教授那些實驗過程與結果,我認為是有的,但理論可能不像李教授所認為的那樣。可能跟那些人的量子操縱/接受力有關。我也支持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論,大家相信關公,那這個地區就會產生一個量子關公的形象,不一定就是李認為的神佛外星人那樣。
    可追溯最早在2017年尾到2018年初我就聯想到心靈、靈魂現象可能跟量子有關,在本書看到1994年就有物理學家提出理論了,我還以為是先驅,原來還差人家遠了。不過我不是物理學家,也有一套理論,也是頗欣慰,希望有機會能和適當的人分享。意識是科學的最後一塊,我相信必然今後會有愈多學者朝意識與量子力學去研究,有生之年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理論。
    至於李教授及本書,姑且可看之聽之。不必全信,獲得看法或靈感即可。本書說起來幾乎只是舊文大集合,將近300頁對於理論及新事物的篇幅不到100頁,甚至不到50頁,許多篇章拿一些句子去網路搜尋就可找到一樣的文章,某某年發表在某專欄這樣,有拿舊文拼湊出新書之嫌(湊很大!)
    好處就是如果對李教授的從事有興趣,以前的都不用看,看這本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