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哲學哲學雞蛋糕 朱家安

1.要區分描述性語句與評價性語句。eg.你牙縫有菜渣 vs 你應該要用一下牙線。

2.奧坎剃刀原則(Occam's razor):14世紀的哲學家奧坎:我們在解釋事實時,剃掉多餘的設定,讓我們建立理論時,預設會存在的東西最少。
  eg:手指理論:我用手指把書翻了一頁 vs 仙子理論:我的手施力之外,還有看不見的仙子一起幫我翻。

3.邏輯不是邏輯學家發明的一套思考方式,而是我們用來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推理」的規則。一套理想的邏輯,計算結果要跟我們的直覺、常識無違背才行。

4.將邏輯與事實切割的觀點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它會鼓勵我們忽視邏輯問題,也會讓我們錯過解決問題的機會

5.謊話/假話、實話/真話的關係不一定完全相等;一個人可以「說出實話,但內容卻剛好為假」也可以「刻意說謊,但內容卻剛好為真」。換句話說,我們考察人是否說謊的判斷,在他自己真心是否相信自己講的話。

6.宿命論:世界上某些事件一定會發生,不管過程如何。eg:可A→C→B 也可A→D→B但B一定會發生是宿命
決定論:任何時間點的狀態都已被決定。eg:只能A→C→B

7.論物化:可定義為 「物化某事物」就是「促使人們用無關主題的方式,來評價它。」

8.哲學在道德實踐上的重要功能,不是讓人變得更有品德或擁有「正確、適當」的價值觀,而是教導人質疑自己倚賴的道德權威,執行更周全的價值思考。

9.有些問題之所以看起來有學問,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被表達得太模糊,讓人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要有建設性的處理這些問題,第一步就是對它們除魅。

10.只挑語病:不僅意味著對方認為你的意見無關緊要,也代表對方對於理性辯論的認知與你相差甚遠。

11.另一錯誤則是謬誤

12.彌爾的言論自由觀主張一種「追求真理」的自由,認為言論自由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讓真理在充分討論後浮上檯面

13.說人沒資格講話,滿傷人的。我們需把那些比較有建設性的說法,跟真正的人身攻擊謬誤區分開,增加討論效率。

14.休姆的「理性是激情(passion)的奴隸」激情指的是價值觀,只是用來描述它們的分工方式:價值觀負責設定目標;理性負責找出達成目的的手段

15.我們指責別人理性過剩以致於做出錯誤判斷時,其實對方真正問題不是運用過多理性,而是在恰當的知識區域,發揮的理性不夠多,或者價值觀跟你不一樣

16.人類這麼厲害,要改變性向八成也是做得到的,但是就算做得到也不代表你應該這樣做,因為重點是,當事人是否有義務接受這些療程帶來的風險。

17.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出處,夢境論證:
    a.我可以合理懷疑外在世界是否存在,因為我可以合理設想:外在世界不存在,一我的感官經驗都是幻覺
    b.不過,我無法合理設想或懷疑我自己不存在,因為設想和懷疑都需要主體,如果我不存在,是誰在設想和懷疑?
    c.所以,我一定存在。




心得
20200320
    本書是在圖書館瀏覽哲學入門時隨手借的。與預期相符,並非介紹系統性的、細節條列式的哲學課本,而是每每藉由一件生活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去對其後面的哲學思考或是邏輯思考做分析說明,確實是一本好入門書,能讓人有興趣看下去又不會花太多時間。需要做過整理與複習,不然還是容易忘記。
    本書很好的地方在每篇故事最後,作者有做類似一個總結,並且會講他自己的看法。這種半開放式的結局我是喜歡的,畢竟讀者(我)在這方面的程度是低於作者的,他相對是專家;在自己思考後有專家意見做參考,又不讓讀者強迫接受,比全開放式更能吸收。
    個人認為本書在瞭解人生、計畫人生的功能較弱,比較傾向於分析社會、解釋社會。至於瞭解後多少比例能實際運用在現實上,還是相當有限,除非常常複習,或之後有持續攝取進階知識。不過為了這個「有限」運用,還是值得的,畢竟每門學問剛入門也都是如此阿!重點是後續進階與實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