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台大開放課程,傅佩榮教授的課。另有影音與講義在網址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2S202
宗教與宗教哲學簡介
1.在探討人生意義時有兩種選擇:一、我們所有的就是自然界與人類,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但如此一來正好無法肯定人生的意義。二、認定自然界與人類有來源也有歸宿,如此有始有終才能被理解,也才有意義。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大哲學家和一般哲學家的分辨標準,在於能否建構系統。指的是讓自然界與人類有源有本。
3.「經驗原則」:除非有合理的懷疑,否則我有權利相信自己的經驗。一個人從小信仰宗教,從中獲得安頓與喜悅,也樂於行善,如果只有理性思維可以檢證的才是真的,很有可能只剩邏輯和數學,最後歸結為物理現象,那他的人生價值要由那些侃侃而談的人來決定嗎?
4.哲學的運作: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
5.「宗教」的三個字根(拉丁文)都強調「重新掌握」。因為人容易忽略重要的事,所以要把人綑綁、聯繫與神明的關係。
6.文化包括三個層次,對應於人的身心靈三個層面。由下而上: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
7.人生最怕五個字:重複而乏味。
8.人生最大限制有三:一痛苦、二罪惡、三死亡
9.(宗教)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不能只是信,還要用行為來證明。談論宗教與信仰時,要觀察後續兩點的發展:一、道德的提升與二、靈魂的淨化
10.內存界:相對於超越界,內存界是人類的理性與經驗能掌握的範圍
11.《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人生在世,就像泉水乾涸,幾條與困處在陸地上,互相吹氣、吐沫來潤澤對方。
12.人生的信仰,是因目標尚未達成而有信仰,所以我努力;政治的信仰,是因理想國尚未實現,還要繼續奮鬥。這兩種信仰或稍嫌浮泛,或容易變質,宗教信仰最純粹。
13.佛教不談宇宙的來源,主張萬物是緣起性空。因是直接的,緣是間接的。那麼我們要問:最早的因緣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很合理,但是信了佛教就不能問,要問就不必信了。
14.宗教重視的是「質」,只有零分和一百分兩種人,這就是戒律。
15.在命運手中,帝王將相、販夫走卒都是不堪一擊的,但是人因為有偉大的對手,因而也變得偉大了。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與別人計較小事,要把自己當作偉大的人;偉大的人不會有這麼渺小的敵人,如此你就往上提升了。
16.宗教解說人的煩惱與痛苦時,強調這些都是源於過多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設定了界限,好像一座圍牆,但圍牆之外的「非我」比自我不知大了多少倍。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要人把自我意識的圍牆拆掉,化解了這個限制,就能感覺自己的生命無限寬廣。
對宗教之批判與回應
17.上帝是不可知的對象,謹守本分的科學家不說我知道,也不說我不知道。那麼選擇相信祂存在的人,好像比較容易受騙上當。這種觀點其實顯示了知識份子的驕傲。
18.從社會學的角度,神明(超越界)是社會為了控制個人(使人忠於社會,並提供個人安全與救助)所不自覺地虛構出來的,所以宗教是社會的工具。
→反論:但宗教的精神正是要突破特定社會的範圍與框架,進而對所有的人產生普遍的良知作用。
我覺得反論並沒有真的反駁到,反而就是反論的那個作用,讓它能控制個人。
19.我們要批評一個不在現場的人,也要把他當作在現場一樣來尊重。
20.信仰是嚴肅至極的事情,必須認真面對自己的個體和生命,在生滅變化的宇宙中,選擇何去何從?所以要給自己最根本的交代。
21.弗洛伊德認為宗教是人類願望的投射,甚至更直接指出:宗教是人類心理上的柺杖。人的心理遠比身體更容易受傷。活在世間,人需要能量,能量需要定期補充,而超越界即是能源本身。
我覺得一聽柺杖觀感就是貶意的,因為功能不健全才需要柺杖,但是他沒想過,或許人類心理的原始狀態就是單腳也說不定呀?(一個比喻)
22.人生的苦樂是相對的,愈能承受痛苦,就愈能感受快樂
我覺得:初次看感覺是一句名言,二次看疑問真是這樣嗎?愈能承受大痛苦的不就是石頭,它也能稱能感受快樂嗎,還是說要看痛苦之於接受者的定義?還是把兩句前後對調比較好?或是把承受換成感受比較好?
23.社會學和心裡學對宗教的批判,都來自「化約主義」。就是把豐富的現象,化約成簡單的因素。這種風險是見樹不見林。
宗教經驗
24.我們追求個人生命的解脫。解脫只有一個方向,就是找到真實的存有,也就是人類對宗教的思維。真實的存有意思是存在本身,因為我們的生命每天變化,很不實在,充滿偶存的危機感。
我覺得:愈瞭解自然科學,愈感覺『真實的存有』不存在
25.莊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即人要修練到身心像枯木枯灰,沒有慾望跟亂想,然後才會出現精神。
26.譬如:看到一張桌子/一個人(本體),他present(呈現)自己,你接收到後呈現給內心是represent,最後變成你對這個物/人的認識是representation(表象)。從本體到表象可能已有很大的距離。
27.黑格爾:「真正知道神並不是知道真正的神,而是達成一種與神的真正關係。所以信仰並非相信神與人之間的差別,對信徒而言,信仰就是關係本身」
神話與儀式
28.童話跟神話所提供的都是原型的架構,沒有真假,永遠都能產生效果,因此每一代人都能讀。
29.神話與儀式,儀式經由一連串的行動所構成,以神話作為基礎,重新演示它的過程,目的是讓人回到最初的原點,以取得生命真實的力量。
30.(人生)存在的斷裂有四個時候:出生、成年、結婚、死亡。這四個時候都需要有原型,而這些原型就是由神話所提供的。藉由儀式把神話故事說出來,讓我們回到最初那個斷裂的時候具體的情況,也就是回到原始的真實,才能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體認生命得到安定。
31.信仰是一種覺悟,覺悟生命的經驗,具有一種超越的向度,也就是人活者不是只有如此而已。信仰也是一種肯定,肯定在明顯的現象之下,有一種更深的實有(reality)。因為如果沒有基礎,人生就只是浮生若夢。
32.強行者有志:勉強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氣。牛頓說天才是長久的耐苦。所有的修養都是從勉強來的,勝過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33.春秋左傳就是一部相斫書。歷史是人群活動的記錄,有沒有一個力量在操縱,使它走向一個好的結果?所以只懂歷史的話,必然是悲觀的。要改變悲觀的心態,只好研究歷史哲學,從哲學的立場去理解歷史。
神話與儀式
28.童話跟神話所提供的都是原型的架構,沒有真假,永遠都能產生效果,因此每一代人都能讀。
29.神話與儀式,儀式經由一連串的行動所構成,以神話作為基礎,重新演示它的過程,目的是讓人回到最初的原點,以取得生命真實的力量。
30.(人生)存在的斷裂有四個時候:出生、成年、結婚、死亡。這四個時候都需要有原型,而這些原型就是由神話所提供的。藉由儀式把神話故事說出來,讓我們回到最初那個斷裂的時候具體的情況,也就是回到原始的真實,才能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體認生命得到安定。
31.信仰是一種覺悟,覺悟生命的經驗,具有一種超越的向度,也就是人活者不是只有如此而已。信仰也是一種肯定,肯定在明顯的現象之下,有一種更深的實有(reality)。因為如果沒有基礎,人生就只是浮生若夢。
32.強行者有志:勉強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氣。牛頓說天才是長久的耐苦。所有的修養都是從勉強來的,勝過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33.春秋左傳就是一部相斫書。歷史是人群活動的記錄,有沒有一個力量在操縱,使它走向一個好的結果?所以只懂歷史的話,必然是悲觀的。要改變悲觀的心態,只好研究歷史哲學,從哲學的立場去理解歷史。
宗教修行
33.印度教的瑪雅(Maya、摩耶)是非常通用的詞。瑪雅就是一層面紗,一個簾幕,讓人看不到真相,我們在人間所見的都是瑪雅,都是遮了一層面紗的東西,背後是一個意志。瑪雅就是一種幻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都屬於瑪雅,所以要設法打破幻象,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自我。
34.瑜珈(yoga)在印度是一種修行,他與牛軛(yoke)字根相同,是接受訓練,使人走向整合。
35.一切生物只有人類有反省的能力,能夠知道自己。既然有能知的能力,同時自己又是被知的對象,變成了所知者,所以反省就是我認識自己。
36.我們的身體是車,感官是拉車的馬,心智是控制感官的韁繩,心智的抉擇機能是駕車的人,無所不知的真我是車的主人,這個無限我與有限我分開了。
佛教
37.佛教對愛是慈悲。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才是真的愛。
38.三法印:「印」為證明印可。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
我們只要想到今天所見的一切不可能再重現,不免悲重中來;悲哀之後就要有智慧,要珍惜當下,知道這一剎那永不重來,就比較能放開心。
39.涉及人生的兩大要求:仁愛、正義。仁愛就是讓大家活下去,正義就是善惡報應,如果沒報應,活著也不痛快。
40.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要有自我的執著,也不要有別人的執著,僅僅當他是一個存在者,沒什麼特別,也不要把眾生當不同,也不要對永恆執著。
41.宗教是勸人為善的?正確的說法是:宗教是勸人超越的,而行善是讓人超越最可靠的途徑。因為行善的時候會忘記自己,比較容易走上超越的路。
儒家
42.孔子的「仁」分三個層次,第一,人性是向善;第二,人之道是擇善固執;第三,人織成是止於至善。
所謂「善」就是「人與人適當關係的實現」
43.無伐善,無施勞。的施同勿施於人的施。無施勞就是不要把勞苦的事情推給別人。
道家
44.如果沒有悟道,再多的學問、權力、能力都只是量的累積,悟道之後是生命的轉向,是一種質的改變。
45.生命的價值在於遇到痛苦、罪惡、死亡時,能夠淬練出真正的實質,除此之外就只是芸芸眾生,與其他的生物沒有差別。
宗教對話與文明衝突
46.哲學與宗教,這兩者方向是相同的,方法是不同的。方向都是要探討最真實、最究竟的真理。宗教的方法是信仰,一旦相信了就不必再懷疑,努力實踐教義吧!哲學的方法是開放的理性思考,不斷的懷疑與討論,然後隨著個人生命經驗的成長,得到多采多姿的啟發。
47.輪迴說的優點是緩和人對公平的要求。
48.如果我是他,我可能比他做得更糟糕;如果他是我,可能做得比我更好。常常想到這兩句話,對每一個人都要有體諒的心。
49.我們要從忍受孤獨變成接受孤獨,再變成享受孤獨。接受孤獨是瞭解它是客觀的事實,享受孤獨就是在孤獨裡與超越界建立關係,因此最重要的是靈的轉向。
心得
20200304
自從看了「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一書,接觸到量子力學與場論,逐漸型塑我的人生看法,是比較偏向傅教授所講的第一種,但我的認定是更深刻的認定。我覺得如果能更深刻的、廣泛的瞭解自然界與人類的資訊,那麼一和二的結果或許會是相反的。
正因為認清楚沒有意義到了極點,所以就由我們自己給自己一個最高的意義。我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如果我們心中有個崇高的形象或目標,他會在這世盡力去做這世的事。如果認為是二,那他的意義變成在這世所做的事都是為了別世,這兩者真正的積極度我認為是不同層次的。
現在由於科技及一些條件的限制,無法知道宇宙後來會繼續膨脹,或者會收縮,但兩者下地球的結局無可改變的都是滅亡,差別在本宇宙時空會續存但稀釋,或是併於一個黑洞之中。不管何者,現存的所有觀念下的超越界也是只能走向毀滅,這是我認知的主軸所以我已無法接受任何一種描繪超越界的學說
20200306
本文許多地方感覺流露出傅教授一種高知識文人對自然科學人的一種驕氣或是傲氣。其實2020今日,許多他文中所說不可解釋、不知道的地方,現在也都有合理解釋了。而且進入量子力學及弦論後,強迫找到證據是不合理的。
儘管如此,也有許多地方不自覺的就留下一句名言,教授撇開他對自然科學和一些超越界的看法外,還是能令人敬佩他自然流出的深厚的人文功力。或許有機會多看一些他的著作。
上本書能量性死亡列了50左右重點,這本書才1/3就列了27點,一是是更能從書中獲得的重點,一方也是知識的不足,處處都是重點。或許持續下去,未來能再減少重點摘錄。覺得寫心得是對的,從本書開始也試著在各摘錄下方直接寫心得,最下面再寫綜合心得及總結。
已經能對教授的著作提出一些合理的批判跟反論,或許可說現在我是在「見山是山與見山不是山」之間的境界。
20200310
看到第六講與第七講,介紹神話、儀式、宗教語言,感覺比較條目分析介紹而少哲學思考,故繁瑣。我知道若要全面瞭解,這些細節仍是必要的。
「意義」代表是「理解之可能性」,這句文在本著作中重複出現好幾次,想必是教授思想的基石。
探討人生的意義時最後只會落入兩種結果,無意義跟有意義,但是傅教授的論點,如果是人生無意義那麼相當的負面(不管在敘述用句,用詞也是)。教授主張人生無意義的話,那麼一切作為都無意義了,推論到什麼事都不能做,因為沒意義。我認為這樣太過極端了,為什麼一定要如教授所講的那樣呢?好似只能接受教授的說法,人生有意義。如果教授對於宇宙學及量子力學有點廣泛的入門,還能堅持人生有意義的嗎?而且人生的終極無意義,那為什麼不能個人給自己找一個意義?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典型,一個具有他推崇的美德的人物,那個個人可以朝他的典型去努力,這就是他的意義在。我覺得這樣就已足夠,為什麼要像教授那樣論述有超越界的存在,人生才有意義?
20200313
聖戰士,ISIS等,或許不論意義在,有超越界信仰的人真的會比較勇敢吧! YOLO的人到一個階段,我想仍不免害怕的。
通篇最重要大概就是哲學與宗教的方向是相同的那段吧!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宗教強調信仰,信了就是信了,不要再去思考懷疑。熱心的宗教人士想把他向上提升的方法推廣出去,就如我一直想把哲學思考推廣給我姐,希望讓她在遁入空門前有不同的觀點,這樣看來或許是不需要了吧!只要她有發生生命的實質改變,有發生密契經驗,那就好了。
本書不會看很久,不少條列式的分析看過去,如果不是文組或時常接觸應用的人,無法長期記憶,我也不強求了。有了哲學與宗教的概念已有收穫。雖不100%同意,但仍謝謝傅教授,也認同傅教授在做學問的認真,對中國古哲有獨到精闢的見解,希望能再接觸他所註的莊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