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白河以北的日本東北(陸奧)地方。
2. 讀賣新聞記者戶張東夫:「日台關係中應該特別列出張超英時代的一個章節,有張超英跟沒有張超英,日台關係其實截然不兩個不同世界。」
3. 林熊徵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我開始感覺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4. 那個時代,台灣的國際化超過一般想像。
5. 圓山(台灣神社)。凡日本派來台灣查訪的王宮貴族,都必須沿中山北路走到台灣神社參拜,所以這條樟樹大道被稱為「敕使街道」。
6. 英國人視莎士比亞劇如中國人的論語,他們認為人情世故、七情六欲,所有生活經驗與英國人的智慧,盡在莎翁戲劇裡。所以,進大學前的測驗必考一齣莎翁的戲劇。
7. 日本社會不願意因辦事的過程有歧見,最後產生一個極端的人來,所以即使身為龍頭,通常都會,也必須要體念眾人的總意。
8. 人生欠缺機會,常因我們單憑肉眼,或靠皮膚感覺,馬上下判斷,認定沒有機會,試都沒試就放棄。
9. 人生如浮雲,榮辱終會消散。臨事願意全力以赴,但事後應該寵辱兩忘,了無罣礙。
10. 日本殖民台灣時,到台灣最多的就是鹿兒島人。鹿兒島出身的西鄉隆盛發動西南戰爭兵敗,殘餘的鹿兒島軍人即跑到台灣花蓮,據說圖謀反攻日本本土。
11. 幕府時代,藩主必須上京「參勤交代」,三年流京,三年返鄉,妻兒必須留在東京當人質。
心得
張超英先生雖然不是台灣近代最著名人物,但是他家及他的一生卻把許多台灣早期歷史、日本、美國串連在一起,非常多近代知名人物都與張先生有所交往。張先生出生於富貴之家,張家祖父在北部有煤礦因而發跡致富,使得超英先生從小就過著英國貴族般的優渥生活。不過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因此整個人生、個性都嬌縱了起來,而是還肯去學習、做事。
富貴人家容易結識其他富貴人,他在認識往來時應該都是帶有真心的,在書中許多地方我們能看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常常又有認識的人相助。在當時語言人才稀少,他的成長過程剛好讓他掌握了日文與英文,加上興趣是新聞與攝影。剛好這些條件得以進入新聞局任職。而原來當時有邦交國是外交部負責,無邦交國是新聞局負責,剛好世界情勢丕變,日美與我斷交,條件渠成剛好他派駐日本,後又有認識貴人得以推薦至美國外交處工作。這在當時籍貫是台灣的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許多人想盡辦法攀關係要逃到美國當美國人。也因此他的子女們通通都是美國籍。
根據書中描述,張先生真的很不像官僚,而是有著愛台灣的熱心,不管他的職位,能夠做什麼就去做。真的說得好,很多時候人憑著感覺就覺得沒有機會,試也不試。他就是去試,就算失敗了也有累積經驗。而且也不是亂試的,要找切入點,這樣才是有效的試。原來李登輝在日本的人氣這麼高,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國家不會用人,如果把他放在美國任外交職,說不定能創造不同的外交環境。
我認為他能成功,關鍵在於人際關係相當好,然後人自己也熱心、肯做。在在證明讀了什麼書、多少書、想些什麼事情都不是重要的,而是將人連結起來的能力,才是人得以好好存活的最大原因。
本書能認識近代一位重要的前輩,雖然他在政治上的職位不高,但是他在台灣歷史上、台日外交史上的重要性卻是無與倫比的。讀本書得識一位前人典範與許多台灣當代史,對於瞭解自己的歷史,與做事的態度,相當有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