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1年,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奧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了相同性質的公司。
2. 十七世紀初,西北歐人所認知到的世界,從歐洲乘船往西的島嶼、大陸,直到麥哲倫海峽全都是「西印度」。好望角以東則全被視為「東印度」。
3. 法語香料「epice」的古老含意,等於「來自遠方的異國物產」,因此所指物品廣泛。
4. 在提到達伽馬時,經常肯定地以勇敢的冒險者稱之,然而他的財富大半是靠著無視秩序的暴力、掠奪以及殺害許多無辜的人累積得來。
5. 到了十六世紀末,對東方貿易有意願,而且也有財力實行的,只剩下荷蘭的幾個城市與英國倫敦的人們而已。
6. 英國東印度公司時只在每次航海時募集該次資金,航海結束後便根據出資率節清。當時尚未出現股份有限公司那樣,以販賣股票的方式對大眾募資。
7. 荷東雖然隸屬於荷蘭,卻不需要一一取得政府許可,就能在海外建設要塞、任命總督、雇用士兵。因為當時和現代不同,政治與軍事的全縣並沒有集中在國家與政府手上。
8. 荷東公司募集的資本必須放置十年,非只為了一次航海。其間資本如何運用則由公司自行決定。這樣的經營方式更接近現代的股份有限公司。
9. 荷東的啟動資金是英東的十一倍以上。造成這樣差距的原因,不只是當時的荷蘭資本規模不同,英國出資者的猶豫也是原因之一。
10. 巴達維亞名稱源自於自羅馬時代就住在荷蘭一帶的巴達維族。
11. 從歐洲到亞洲的航海時間,雖然會因途中的天候狀況與目的地而改變,不過大約都是八個月左右。
12. 大致來說,每一百艘出航的歐洲船,平均就有四至六艘會遭遇船難或遭捕獲。
13. 船上的平均致死率為百分之八至九,有些年度甚至高達百分之十五。敗血病、腳氣病以及瘧疾是船上三大疾病,除此之外也有痢疾或斑疹傷寒等可怕傳染病。
14. 推測十七、十八世紀這兩百年間,總計有超過兩百萬人從歐洲前往亞洲,約七十萬至八十萬從亞洲返回歐洲。
15. 荷東公司也參與了亞洲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在亞洲各地販賣香辛料。他們壟斷的丁香約有四分之一、肉豆蔻則約將近半數沒有送回歐洲,而是運往印度及西亞販賣。
16. 「Bohea」就是「武夷」,其周邊生產發酵茶,「Bohea」也因此成了紅茶的名稱。
17. 在民族國家誕生之前,歐洲的戰爭是職業軍人組成的國王軍隊之間的事情,與居住在國王領地內的人民無關聯。「國民皆兵」的原則,是十九世紀民族國家形成之後的事情。
18. 一七九八年,東印度公司的海外領土、財產與負債決定全由共和國繼承,一七九九年,結束了近兩百年的活動。東印度公司作為貿易公司的時代,隨著荷東公司的結束而告終。
19. 一般以為荷蘭船帶來大量時髦的歐亞舶來品,這可是大錯特錯。當時日本列島人想要的,還是來自東南亞、印度洋,尤其是中國的商品。
20. 過了兩百年,東印度公司這個組織與其經營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定義已經產生變化。國王與政府必須考量國家與整體國民的利益,因此很難再給部分組織專屬的優惠與特權。
21.美洲的白銀與亞洲的物產,建立了「近代歐洲」的經濟基礎。
心得
本書是興亡的世界史第十六冊,相當特別的是以一間公司為世界史的主體來編寫。相當創新,我認為也是相當合理的。因為大航海時代是一個完整、牽涉到多地方的變動及發展,而其中主體不是某某國,而是東印度公司。
所謂東印度公司包含荷、英、瑞典、法、丹麥、奧地利多國都有設立,最大的屬荷、英,以及稍早期的葡萄牙。以台、港、澳為例,荷英葡都領有一個商館及其領地,重點是貿易回本國賺錢,而不是在滅國佔領土地。所以他們有一小塊地,更重要的是能夠順暢貿易就好。但是在印度卻不是這樣子。書中有解釋與一開始的一些司法事件,小邦國王對國家的概念都有關係。給予在其領事地的司法權、警察權,後繼王朝的國王為了拉攏,強化承認該地的統治權甚至再給更大的土地。不過英屬地區遍佈全球,為什麼英國人不安於貿易,更要統治土地?不解。後面有解釋了。
看本書時一直神遊以前玩航海的日子,覺得遊戲真的把世界觀、氣氛塑造得很好,也有相當的考據。在看書時每每都有想再回去玩的衝動。航海真的帶給我許多知識與歡樂,豐富的史地知識,看本書介紹的歷史人事物,不少都有熟悉感,甚至古人、船隻都有在航海中出現過,既懷念又有趣。本書不只是介紹公司的興亡,也有介紹當時重要的器物、政府組織的構成與興亡、人物故事、時代地理等知識的發展,相當豐富。在東亞固然作者是以公司與日本的互動為主,少少提到台灣,畢竟台灣在公司領下時間短暫,大部分是海盜、走私商及屯墾漢人,以及鄭氏王朝的活動,所以本書提及少也是自然。
東南亞是各國交會的地方,有日本、中國過去的,也有遠從波斯灣、中亞來的商人、無賴漢等。各種文化交融到現在變成一個相當具獨特魅力的地方。根據書上寫,在一些貿易的大城市如雅加達、印度馬德拉斯等,交談的語言可能多達八十種!浪漫的想像,當時的城市充滿異國情趣,世界各種人都在這裡聚集,是個髒亂、無序,但充滿機會的地方。自達伽馬抵達印度以來,歐洲人就在亞洲幹盡了各種壞事。就算後來的英、荷公司,也是仗著武器厲害,說殺就殺。他們雖然是一段人類史的主角,有著光輝的面孔,但也有著這些下流、無德不可磨滅的過去,我們需要全面的認識,並給予公正的評價。
看到英東公司在印度逐漸轉變的過程,終於瞭解為何英國會變成印度統治者的過程。因為當時印度並無民族國家的觀念,只有各領主,似中世紀封建社會。印度領主彼此爭奪中需要拉攏盟友,並在戰爭後賜予領地做獎賞。英東就這樣從商館逐漸變成印度最強領主,領有印東海岸及孟加拉全土。之後由於虧損,英東公司由英國政府接管,英國遂成為印度領主,以武力強壓諸印領主。
會有這樣的轉變也與當時印度人及英人對國家概念的不同,產生的結果。英國在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併後,逐漸產生現代主權民族國家的概念了,而印度還是諸邦國概念,領土是隨不同領主變動的。而英國的武力又先進。所以不是武力為因,而是概念為因。
不過英東由公司變成領主,隨之問題也愈來愈大。如書中一針見血的寫到公司本質是賺錢,然後低價買進回歐洲給歐人消費,利益以英國人及公司為主,剝削外人為佳;領主變成要以印度當地人利益為主。這顯然直接與公司的本質衝突。所以以一個本質公司來當領主,帶回給本國一分的利益,背後造成印度十分的痛苦。看到這邊我總算瞭解印度人的痛苦。
我也對民族國家有更深的認識。我們現在自稱的民族國家,之所以與過去的王國、帝國不同,在於過去並無現代這種國家認同,一個官員或爵士他可以在這個王國服勤,但不屬於這個國籍。畢竟國籍是現代的產物。這樣當權者他的利益考量多為自己,而不是為領民。現代國家何以稱為民族國家,就是每一個國家都有所區別、界線,就好似一個國家就是一支民族(非DNA上)。在這國家當官者,就必定要是這個國家的國籍民,意味著原本是哪一國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當官後只能擁有這國國籍,這是民族國家構成的基本要件。所以望諸台灣總統們,立委或大官們的狀況,台灣算民族國家嗎?很困難,就算法律構成是,也被這些人鑽漏洞破壞殆盡。因為如果當權者現在是該國國籍,但隨時可以變其他國籍,這樣還稱什麼民族國家?變成世界上哪一國人來掌權都可以阿。民族的意思就是有區別的人群。又要掌權,又走法律解釋的漏洞給自己其他國籍,真的悲哀。
公司當上領主一篇也很有感觸。不論公司當上領主,或是領主認為自己是公司,所造成的只有環境的破壞及人民的痛苦。對照歷來台灣的執政者,這個感覺很深阿。說起來民族國家的產生,是因為一群人想要脫離教宗的掌握,希望有自己的信仰權,也就是自由。但是發展到現代,民族國家中的國民變得更自由了嗎?或許在民族國家剛要產生時就被資本家摻入雜質了,畢竟產生時發言權最大的仍是資本家。公司的目的,想要永久壟斷、盡量獲利、盡量剝削員工,不在乎其他的。這些現象在不少執政者身上都有看到,難怪以前總覺得為何他要損國十分,添己一分,現在都找到答案了。
沒想到看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對民族國家的認識。雖然劉仲敬解釋也是對的,不過他的解釋太簡短了,而且是挑自己想講的,難免讓人家誤解。多方看書還是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