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聽到東西聲響、聽到人的語音,這些都是主觀經驗;無論這個聲音源自外界或大腦神經元病態放電,這兩種聲音感受是類似的,而聲音來源是另外一回事。
2.產後精神病患身上經常看到一種狀況,這些婦女多半深信她們親近的人被調包了,特別是自己剛生下的孩子被換成另一個替身。這種現象稱為「卡普葛拉症候群」(Capgras syndrome)。
3.松果體是相當原始的大腦結構,主要參與褪黑激素的分泌。對人類而言,褪黑激素與「睡眠-清醒」的週期有關,但沒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效果。
4.神經學之所以令人著迷,不僅是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滿足人類對自身的好奇心,更因為神經學解放了我們,讓我們從第三隻眼截圖式的結論中解脫。
5.唯有當你意識到世界只會透過感官傳達給你,而我們只會透過遍佈大腦到處連結的神經迴路來理解世界,這些人造區別才會崩塌。(腦心二元論)
6.感覺是餵養大腦的基本原料:遍佈大腦的連通力就是以感覺為基底的。從本質上講,記憶就是傳到大腦的感覺訊息的神經表現,只是無限複雜。
7.所謂知覺(perception)就是把餵給大腦的各種感覺訊息組織後的東西。無論我們的感官餵給大腦什麼,這些資訊會形成動態的記憶神經通路和解釋框架,我們因此有了理解。
8.身體內部也有神經通到皮質對應區,傳遞稱為「內感受」(interoceptive sensation)的感覺。接受內感受的皮質稱為「腦島」(insula),位在皮質皺褶中,從大腦外部是看不到的。
9.神經連線包括天生即有的固定連線(hard-wiring),也包括在記憶和學習複雜交互作用下,因感覺經驗而生的「增生連線」(soft-wiring)。固定連線和增生連線間持續進行有機的相互作用。
10.「歇斯底里」的診斷是無知的偽裝,是臨床錯誤的肥沃根源。
11.癲癇通常是由海馬迴中的疤痕組織引起的:信號被疤痕組織阻斷,電能被堵住累積,導致電子信號在大腦迴路中不受控制地到處竄。單一處失火可導致大腦所有部分同時失火。
12.在計程車司機的研究中,漸漸發生變化的是右側海馬迴,而憂鬱症患者通常縮小的是左側海馬迴,這是因為右側海馬迴對位置記憶更重要,而左側海馬迴對自傳式記憶較重要。
13.由於海馬迴中的神經元數量有限,記憶需要被回收以產生新的記憶,海馬迴和皮質間不斷對話,大部分的記憶最終都存到皮質中了。
14.腦島是一個藏起來的情緒皮質,如詩人葉慈的詩句,它是「心中破爛舊貨的回收處」(the rag and bone shop of the heart)。
15.嗅覺和另四種感覺得區別在於:鼻子的嗅覺神經元首先到達杏仁核—氣味從鼻腔短程衝入杏仁核,然後才到達嗅覺皮質。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聞到氣味時會體驗到一種直接的情感。嗅覺以外的感官,它們在到達杏仁核/海馬迴之前還要透過皮質傳遞。
16.所有從「記憶-情緒大腦」輸出的資訊會先到下視丘才進入身體,再引起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17.海馬迴最重要的細胞是識別位置的細胞,這組細胞被命名為「位置細胞」(place cells)。
18.「內嗅皮質」(entorrhinal cortex)負責整合從不同皮質傳來的感官資訊,然後把信號傳入海馬迴,激發海馬迴細胞產生樹突蛋白,細胞因此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集群,構成有關位置的編碼。
19.佛洛伊德更重要的遺產是他認為,帶有情緒的記憶並不總是存在於能被我們察覺到的意識層面。
20.海馬迴中依序放電的細胞稱為「時間細胞」(time cell),它似乎與位置細胞具有類似特性。似乎時間細胞和位置細胞的輸入是整合到一組海馬迴的細胞集群系統中,時空記憶由此形成。從基礎層面上看,這就是事件記憶。
21.有一種通往未來的連續趕,一條從現在回到了過去,但仍處於預知記憶的意識和現在的經驗狀態下。這就是我們與知交老友相處時的熟悉感。
22.在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過程,海馬迴在初期就開始受損,以致於阿茲海默症最初的症狀就是記憶力減退。隨著疾病發展,病人會失去時間感。
23.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會造成失憶,實際上記憶是經過藥物治療後才恢復的。
24.「慢性疲勞症候群」皮質醇水平低於平均;憂鬱症患者皮質醇水平高於平均,都對記憶力及身體有損傷。
25.壓力系統由大腦控制,稱為「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簡稱HPA軸)。
26.海馬迴雖然脆弱且相對容易壞,但它是可塑的,也是可修復的。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抗憂鬱藥和談話療法有助於恢復海馬迴的樹突連接長回密集狀態。
27.嬰兒大約在六、七月大時,會開始了解他們的父母是另一個人,一個會跟他們分開的人,他們也由此開始體驗首次的分離焦慮。但是安撫嬰兒要從胚胎期就開始哄。
28.嬰兒大約十八個月大後才對自我有意識。自我意識的初階形式是以視覺認出自我,這可以通過「鏡像識別測試」(mirror recognition test)來證明。這個試驗要求在受試者的鼻子上抹一點紅色。
29.少數動物通過鏡像意識測試,如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及鯨魚、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這些哺乳動物被認為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
30.抗精神病藥物確實能有效控制異常的外感受和內感受,但它不能抹去這個人自精神病漫長歷程中奠定的世界觀。
31.識別自己情緒的神經系統與識別他人情緒的神經系統是一樣的,稱為「情緒鏡像系統」(emotional mirror system)。我們確實對他人有感覺。「腦島-扣帶迴鏡像情緒迴路」在有同理心的人身上更活躍。
32.如果鏡像系統的功能缺席,那些從外界輸入的資訊就不會有連貫性,之後的故事也不會有連貫性。即使那些訊息在現實生活上不具意義,大腦仍會繼續製造樹突連接神經元,因為這就是神經機制運作的方式。大腦不會因輸入資訊沒有合理的整體意義就停止建構神經,記憶會一直形成,因為細胞集群會在海馬迴中整合在一起。
33.多巴胺迴路確實在獎勵機制中有作用,因為它可能是很多大腦獎賞程序的最終匯流處,但是有無數大腦迴路匯流到多巴胺迴路上,這些迴路全部都可以調節獎賞感受,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出問題。
34.回到童年時代很好,對於世界能回到單純體驗,而非以詮釋去面對。但是身為人,怎可能不從童年相對簡單的世界觀走到年齡成熟更有層次的人生觀。
35.精神病患教會我,人類存在的關鍵議題不是在某個抽象功能中成就多麼厲害的高功能,而是處於平衡狀態。若有什麼是我從治療精神病患的工作中學到的,那就是自己與世界之間必須達成一種簡單的平衡,這才是決定個人幸福的關鍵。
36.「光遺傳學」(optogenetics)在人內腦部疾病的治療上有許多可能的臨床應用能力。
心得
本書最重要心得是「記憶是真的」。精神失調者(精神分裂者)所經驗到的那些感覺、故事,雖然經過藥物治療可以恢復,他們終究可以知道當時是精神失調,可是那時的記憶是真的,是他們真的經歷過的故事,這是不可否認的。產後精神病通常會幻想自己的嬰兒被掉包或是被害了,這種恐懼的記憶是真實的。
另外終於解答了我一個長久的疑問,就是為何我們可以想要控制自己的手做一些動作,如拿杯子,但實際可以做,實際也可以不做?原來差異在於motor area的前面,premotor area。這是產生情緒、想像或預想運動的皮質區。在有真的動作時,運動區及前運動區都會激起(皮質放電),但只是想像時,只有前運動區放電。原來這也與知覺失調症有關,有可能精神分裂患者就是前運動區/前感覺區與運動區/感覺區的連結出問題了,導致他們沒有聽到的感覺,卻聽到了,以為是另外有人在跟他們說話。不過本體感覺、情緒,腦島是主要位置,實際上也與前運動區、運動區很近,應該也有關聯。
不過到後來很有趣的,也說到記憶極有可能是被修改過的。因為記憶就是自己對自己所說的故事,向人述說時可能又再次改變故事的些許地方,隨著不同版本的印象,其神經迴路加強,有可能後來反而記得這個新版本。如同真正的記憶一樣,這些都有神經的連結,所以在神經學的本質上都一樣。這是在說明假記憶也是真的,儘管其可能在事實上沒有發生過。
我覺得本作者寫得很好,文筆順暢,有重點不生澀,不是只把一個個topic用報告論文的方式寫下的。那種假科普,真論文的大眾書籍,一般我的評價都很低,因為如果要寫科普書,那就用流暢敘事整個寫過,這樣是對讀者的負責任態度。不然就以論文集出版就好,不需裝成科普書。如果本作者有新的作品會再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