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耶克不認為市場和經濟是存在於與人類生活其他部分不同領域的獨立事物。對他來說,市場和經濟就是生活的全部。
2.經濟學家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世界觀,而如果我們相信它,世界就變成他們所講的那樣。換句話說,有一些經濟學觀念至少在某程度上是自我實現的。
3.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經濟學某程度上填補了現代社會宗教衰落留下的空白。在21世紀,我們的世界觀不自覺地受經濟學的概念和價值觀制約。經濟學語言深刻地限制了我們可以提出的政治和道德問題。
4.一種社會互動模式要持續下去,所有人都必須沒有改變自身行為的理由。而這必然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已經根據其他人採用的策略,選擇了最好的策略。這就是納許均衡。
5.納許認為,馮紐曼的合作賽局理論是多餘的,因為所有的合作賽局其實都是非合作賽局:參與者在賽局開始前商討協議的那個階段,本身應視為一個獨立的非合作賽局。換句話說,對納許來說,表面看似合作的東西,實際上完全不是那回事。
6.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遷的挑戰是一種囚犯困境:如果全球碳排放減少,所有人都得益,但無論其他國家怎麼做,每一個國家都不願意減少碳排放。
7.囚犯困境的結果是比較基本的邏輯推論:無論另一個人怎麼做,選擇「不合作」的方案總是你的最佳策略。這直接源自賽局理論的以下假設:理性的人類行為是不合作和不信任的。
8.現實世界中囚犯困境下壓倒性的合作證據告訴我們,賽局理論不但未能有效預測我們的行為,它有關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也很可疑。沒有人想當理性的蠢人。
9.賽局如果有超過一個納許均衡,就像懦夫賽局那樣,賽局理論的這兩項功能就都失靈。賽局理論是一種殭屍科學,一種對人類互動的設想,無論如何殘缺,就是死不去。
10.「寇斯定理」假定每一個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總是願意與人交易。法律、道德規則或社會習俗最終將不會妨礙互利的交易。經濟學家,基本上假定寇斯定理在現實中是成立的。
11.波斯納追求的與其說是「財富最大化戰勝正義」,不如說是抱負大得多的「財富最大化就是正義」。
12.我們多數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抱持某種自主幻想,假定自己是完全自主的,即使現實中有壓倒性的證據否定這種觀點。人類本質上是社會動物(social beings),我們的信念和行為很大程度上受觀察和學習其他人影響。
13.相信個人貢獻微不足道不但容許我們搭便車,還鼓勵我們抱持一種宿命論的世界觀,相信致力尋求以個人行動促成社會或政治變革,是無意義的徒勞。
14.從1950年代末起,少數經濟學家開始將經濟分析應用在原本不屬於經濟學範圍的生活領域。在他們的論述中,人類有如單一目的的機器人,不斷計算以求「報酬」或「偏好滿足」最大化。
15.經濟學帝國主義者將價值觀視為品味,則是以福祉的計算和取捨扼殺道德辯論,造就一切皆無不可、一切皆可買賣的世界。他們巧妙地堵死了改善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管道:因為品味無可爭論,藉由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影響人類行偉的空間變小了。
16.市場參與者必須在大致平等的條件下進行交易,市場才能正常運作並嘉惠買賣雙方。如果其中一方極度貧困、脆弱,他們很可能在市場交易中受到剝削。
17.脈絡會因時因地而變,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合理地限制特定市場的範圍,並不需要永恆且普遍有效的理由。那是太苛求了。
18.市場的致命弱點是我們一直都知道的:價格不是反映價值的可靠指標。
19.站在海耶克學派的立場,誘因安排是社會工程的有害形式,會干擾而非擴大市場力量。
20.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金錢可以與所有動機互換。也就是說,金錢是一種中性的通用貨幣,所有動機都可以用它表達。這是一種單向度的人類動機觀念:既有動機之外只有金錢,又或者金錢取代了所有其他動機。
21.以財務誘因誘使一個人做某些事,可能破壞或取代當事人原有的內在動機。
22.沈迷量化有一種危險:製造數字的過程扭曲或根本改變了我們試圖測量的概念,結果原本的概念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量化過程重新定義了該概念。
心得
所謂作惡的執照是指,現在許多個人、企業及國家的行為,在經濟學解釋強大的影響力下,做不道德之事似乎已經變成理所當然,合乎常理的了。為什麼會這樣?可能要從有「經濟人」這個假設開始。
「經濟人」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假設,其假定人都是理性追求經濟的,在經過理性思考後,其行為必定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或效益)而發,若存在其他考量,則代表他「不夠理性」。這大幅簡化了人類的道德動機及行為動機。可惜的是其聽起來相當合理,容易促使人相信這套理論;加上「最大化利益」聽起來實在太美好了,誰不想要同樣的時間,賺最多錢?於是變成有點類似自我實現預言,經濟學理論怎麼看人,人就怎麼變化。
在經濟人的思考當中,只存在利益與效率,不存在道德、公益、社會責任等,等於破壞了這部分的人類動機。我們看這個書要反省,是不是已經變成經濟人的思考模式了,考量都以效益或金錢為全部,到底我們的底線在哪裡?要讓市場進到我們的生活多深的地方?
前面的章節真的是當頭棒喝。前面有句話說,經濟學或多或少填補了,在現今時代宗教衰退後的位子。想想真的如此,上到國家,下至連我自己,都信奉經濟學的解釋為圭臬,認為它所解釋的就是對的,不符合它的理論所做的決定,就是不理性。問題是經濟學真的是對了嗎?剛剛那樣想,就是把經濟學當成宗教來看待了,真是還好有看這本書。經濟學究竟是對的嗎?從天才馮紐曼,延伸蘭德公司、阿羅等開始,由於把人類簡化得太平面了,至於他們預測的事情幾乎都失準,本書舉豐富的反例,這些人的經濟學說幾乎都不具預測性,也就是錯的。但是他們的言語太動聽了,以致於形成一種「殭屍科學」,總是有新人加入。
太著重數字也有風險。數字可能不代表真實情況,因為會有許多狀況是無法以數字表現的,如果只依靠以數字看事情,可能會失去許多細節,另外硬要將無法數字化的情況給數字化,可能得到硬套上去的數字。另外,製造數字的過程可能會改變原本要測量的概念,一如將原本非市場的東西市場化,可能改變事物的本質。
經濟學是現代的宗教,我需謹記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