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盧克萊修未完成的《物性論》寫了七千四百首六步格詩,認為萬物皆是由一組有限的無形顆粒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在空間中運動,這和現代物理學不謀而合。
2.「經常重複的判斷模式可以變成一種道德標準,甚至會成為由高層傳下來的指令,相較之下,不常出現的模式,則會讓人對此莫衷一是,信心不足。」正是在這種人類體驗到的雜亂經驗世界中,我們找到道德。
3.英美法來自於普通法(common law),這是一套每個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德律。也就是說,跟十誡或是大多數的成文法不同,普通法的突現和演化,是透過先例和抗辯的論點。
4.我們真核生物的每個基因可獲得的能量比它們(粒線體的)高出幾萬倍,這大幅提高我們每一個基因的生產力,也讓我們得以具有較大的細胞以及更為複雜的結構。
5.人類基因組中最常見的基因就是製作逆轉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這個酵素在人體中很少,甚至根本不需要。因為逆轉錄酶是任何一段DNA序列自我複製並且在基因組中散播的關鍵。這是一個跡象,暗示著這些數位寄生蟲的存在。
6.人類基因組中實際在運作的基因僅佔基因組的2%。
7.保羅・羅默(Paul Romer)的內生增長理論(theory pf endogenous growth)認為技術進步並不僅是成長的副產物,更是公司刻意投資的結果。
8.事實上根據羅伯・弗里德爾(Robert Friedel)撰寫的發明史,至少有二十三人在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之前,就發明出類似的燈泡。
9.要解釋摩爾定律和它那幫親戚們的怪異規律,似乎只能說技術是會驅動其自身的進步。每種技術都是下一個技術的必要條件。
10.經濟學家史蒂芬・戴維斯認為現代學校是在一八零六年拿破崙打敗普魯士時出現的。飽受屈辱的普魯士政府決定採取當時傑出的知識份子威廉・馮・洪堡的建議,制訂出一套嚴格的義務教育方案,主要目的是要將青少年培養成服從的士兵,不至於在戰場上逃跑。
11.在公元六百九十年到七百年之間,新登基的伍麥亞阿米爾王朝的馬利克,開始刻意散播先知的傳說,這時才首次提到他的名字。
心得
達爾文的演化論在我看來也是符合宇宙常理的,而所謂的宇宙常理就是誰能運用能量愈有效率,誰就能勝出。因為按道理說運用能量愈有效率,他就有更高的能量,而通常高能量者會在競爭中勝出打敗低能量者。本書列了非常多的領域,一以貫之來說就是剛上述的意義。由於變異多是在眾多個體中間,所以演化較常發生於眾多一般個體,這在機率上是合理的,也是本書一再強調的沒有一個設計者,或是主導演化者,演化都是由下而上的。
他的理論是對的,但是仍有1%的不完備。因為在上位者也可能是那個變異來源,如中國實施的一胎化政策,可理解為上位者就是變異,這是一場由上而下指導的演化。當然如果定義由上而下叫做指導,不叫演化,那確實所有演化都是由下而上的。
不過我們懂作者真的要表達的意思,重點有二:演化沒有設計者,都是自然由下而上的發生,就算現在不是由這位開始,也會在不久的時間由另一位開始,歷史不會差太多。二、就算除了生物,在諸多領域,甚至不僅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基因、經濟、政治、宗教等人類活動,也都由演化漸進而來,不是有主導者主導這一切。雖然這好像有點決定論,確實是事實。但也不必一切就決定論了。就像如基因一章,基因造就人類的個性及從事幾乎完全決定了,但是我們仍然有大腦皮質,可以拒絕發生。皮質是更高層次的最後決定者,雖然喜好、衝動等很難自己決定,但是最後一刻前,我們都有決定是否發生它的決定權。家庭教育或許就是在不同的方面,去強化小孩的皮質,讓他去做決定,掌握拒絕(本能)權。
作者博學多聞,多領域的論述資料都相當豐富,且深入,讀書廣深令人佩服。演化論在看本書前我早已認可,所以不算有增加什麼想法。獲得一些不知道的知識仍是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